《港英時代》選摘(3):以哪種史觀書寫香港?

2015-04-30 05:10

? 人氣

1997年港英與中國政權交接。(人民網)

1997年港英與中國政權交接。(人民網)

北京如何詮釋香港史

鑑古知今,研究香港過去的殖民管治史,對刻下香港的管治困局絕對有啟迪作用。然而,如何撰述歷史,涉及政治和不同身份認同的角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香港文化研究學者、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認為,歷史學家會有意或無意識地受到很多內在和外在的因素所影響及支配,運用不同的論述策略以篩選和詮釋歷史材料:

「在英國歷史學家和中國歷史學家筆下的香港歷史是多麼的不同,而一些香港 本土的歷史學家卻又另外繪出一個迥然不同的圖像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所面 對的材料不同,而是他們的意識形態不一樣,他們所處的政治現實不一樣,他們背負的書寫任務不一樣……閱讀他們的歷史論著,更能夠看出他們的論述策略與身處的政治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王宏志分析自八十年代以來在中國大陸出版,以及由大陸學者在港出版的香港 歷史專著後指出,大陸的香港史觀着眼於英殖時期的嚴厲統治手法(例如獨裁統治與種族歧視)、突出少數統治者與多數被統治者的對立,以及香港的所屬權。此種論述策略,是用來顯示「香港原來是中國的領土,香港和中國在民族文化上是一致的,英國人的佔領是非法的,英國人統治下的香港是充滿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因此「香港回歸祖國,建立一個由中國人自己來管治的香港,沒有文化上的隔閡、沒有種族主義的不公、沒有殖民者剝削,便是很順理成章的發展。」換句話說,大陸學者的香港歷史書寫,就是為了「確立回歸的 合法性與合理性」,為「人心回歸」鋪路。

1846年的灣仔( Spellcast/維基百科)
1846年的灣仔( Spellcast/維基百科)

也許這些史著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它反映了中國官員如何理解香港的城市性 格與發展模式,從而決定中國的香港政策──包括如何實行一國兩制,如何界定「高度自治」,並且因而決定了香港現在的管治環境。

「香港繁榮要多謝大陸」

香港主權移交前夕,無論是大陸出版的香港史學術論著,或者是中央電視台製作的香港歷史專題紀錄片,內容都主要集中於兩方面:(1)否定英殖管治的績效,認為英治香港是恥辱、受剝削;(2)強調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港人根在中華。

例如央視在1996年推出的專題片《香港滄桑》,香港被英國人統治,是一段悽怨的、受盡屈辱的滄桑史。第一集題為「毋忘國恥」,指英帝國為了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不惜販賣毒品,毫無道德,因此「香港島已變成一艘不沉的鴉片躉船」,英治香港成了一個販毒中心,污煙瘴氣,充滿罪惡的城市。第二集題為「米字旗下」,主要描繪英人獨裁統治與歧視政策的陰暗面。在這方面,大陸學者喜歡引用港督葛量洪(SirAlexanderGrantham,1947至1957年在任)在其回憶錄的一句:「在這個英國殖民地,總督的地位僅次於上帝。他每到一 處地方,人人都要起立,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從他的意見。」在香港居住的中國人無從享有民主,不受尊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