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邊界
BTA帶來的持續商業接觸可能會使美國商業文化的某些方面影響到台灣。一個重要子是軟體業,對於美國在硬體產業相對劣勢的抱怨,體認台灣的軟體業處於類似的境地也很重要。理論上,台灣擁有技術人才,但其在製造業的成功造成了軟體人才流失效應。
更糟糕的是,美國國防界竊竊私語暗示著台灣反間諜工作漏洞百出,可能是阻礙兩軍更密切合作的一個因素。雖然晶片仍然是一種理論上的攻擊模式,但大多數更實際的弱點都涉及軟體。此方面最佳的防禦是打造一個蓬勃發展的軟體業。
軟體業的瓶頸不是人才,而是管理,除此之外,還有融資安排。由於該行業的有形資產較少,因此通常需要靈活的融資。儘管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有許多方面都是秘密進行,但有跡象表示,美國正在倡導某些結構性改革,其中可能包括金融部門。
儘管沒有指出任何具體行業,但8月談判開始時發布的談判授權將國有企業列為11個重點之一。「美國和台灣將設法解決國有、國有控股企業,以及政府指定的壟斷企業的非市場做法,可能對國際貿易和投資造成的嚴重扭曲,包括通過採用為工作者和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與其他實體競爭時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規定,包括確保這些實體以商業方式行事,受到公正監管,不提供或接受扭曲貿易的非商業援助。」 1月中旬的更新還提到,「服務業國內規章」是最新一輪談判中討論的主題之一。
即使金融部門更加開放,美國投資的機構也不太可能與現有的國內同行競爭,尤其是在已經過度飽和的零售銀行部門。然而,他們更有可能致力於開闢新的領域。例如,投資銀行業務是台灣一直處於休眠的金融領域之一,原因主要是合法性,這可能有助於解釋對監管的關注。
分岔路
BTA在經濟層面上對台灣來說並非完全沒有成本。談判授權還包括一個關於勞動力保護的要點。台灣龐大的外來移工可能成為一個摩擦點。此處考慮美國國內的國際貿易政治可能有所幫助,因為勞工權利經常被用來作為全面性避免貿易的理由。
與上屆政府不同的是,拜登總統了解國際經濟關係對外交的重要性,但他仍然不願意或在政治上無法在國內這樣執行。《降低通膨法案》引發了與歐亞貿易夥伴在綠色供應鏈上的摩擦,而拜登最近的國情咨文中呼籲在建築材料上「購買美國貨」條款,獲得兩黨掌聲。
台灣很可能不會受到其他雙邊關係政治考量的影響。事實上,台灣被排除在印度洋―太平洋經濟繁榮框架(IPEF)之外――去年宣布的一項倡議,其野心普遍令貿易夥伴失望――正好讓這些國家的政府有一些能考慮台灣特殊情況的空間。
同時,與成本較低的製造中心競爭容易引起勞權人士的懷疑。因此,即使協議在短期內取得成功,勞工權利仍將是這個高風險關係中的一個潛在弱點,一定會被其他問題所掩蓋,但仍是不受歡迎的議題。這方面的改進可能會增加勞動力成本,但從長遠來看,也可能有助於加速台灣的經濟轉型。
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軍事領域,台灣都沒有不取捨的選擇。在某些情況下,風險很大而且很複雜。這些困境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台灣不是從零開始,台灣已經擁有某些優勢,現在有機會用這些優勢換取其他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替代方案似乎比現狀更能長期維持。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黃庭瑄,本文選自159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