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全斷的出版業、古董文物與飲食潮流:《中國紀錄》選摘(4)

2023-03-13 05:10

? 人氣

2023年3月1日,北京街頭。(美聯社)
2023年3月1日,北京街頭。(資料照,美聯社)

毛澤東死後,中共黨國仍繼續以各種方式摧毀中國古蹟文物,有時任意拆除整座城市,以建造「現代」建築和假古蹟,其動機是幹部尋求快速利潤,和以GDP增長及新建築來衡量且可展示的「發展」成就,以利他們在官場的發展。中國古蹟專家結論道,自1980年代起,「對古蹟的毀壞比文革時期還要嚴重」。除了政府以經濟發展或政治控制為名破壞古蹟之外(如破壞西藏的宗教場所和新疆的喀什古城),在缺乏法治的情況下(尤其是缺乏適當的私有產權),瘋狂地追求短期利益,再加上廣泛存在的道德真空和對自由媒體的打壓,驅使人們洗劫數不清的墳墓,無休止地修造假古蹟、假古建築物,甚至整個假「古城」(通常是為了俗氣的旅遊業而「修復和升級」那些早已不復存在的古代城鎮),為此摧毀了無數的故鄉城鎮,消滅了傳統的中華家園。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編輯地方志的古老做法也已被中共地方官員廣泛地劫為己用,他們不遺餘力地編寫無盡且「虛假無用」的地方歷史來美化自己。一位中國詩人在2015年感嘆道,「五千年的中國,在過去三十年內被徹底拆毀」。一位居住在中國的資深哲學家附和:「中華文脈已斷,傳統毀棄。」

自1950年代以來,以多樣化和美味著稱的中國菜系似乎也起了明顯變化(如果不是退化的話),現在只著重於辛辣、重口味、油膩的烹飪手法──這些在過去通常被認為是「低端」的菜色──而代價則是「高端」美食被邊緣化。包括鹽在內的食物長期短缺,可能解釋了自明末時期(16世紀)從西半球進口以來,廉價但味重的辣椒在中國流行的原因,尤其是在內陸和比較貧困的地區。

經濟惡化和中共領導人從毛澤東到鄧小平的美食偏好(他們分別來自湖南和四川,這兩個省分皆以吃重辣和麻辣著稱),他們熱切的跟隨者顯然也盛讚從前屬於「不精緻」的辛辣食物,鼓勵推廣到全中國。在1950年代,北京飯店裡的頂級川菜館所提供的菜餚中,只有大約2%(143道菜中的3道菜)看來是辛辣味。三十年後,相同菜單中有將近11%(328 道菜中的36道)看起來是辛辣的,包括「辣狗肉」和「辣兔丁」等菜色。到了2010年代,根據美食評論家的說法,紅油火鍋、水煮肉片、剁椒魚頭等麻辣食物牢牢霸占了川菜和湖南菜系乃至整個中國餐飲業。在所謂的中國八大菜系中,四川(66%)、廣東(8%)和湖南(5%)人氣最高;中國最受歡迎的20道菜中,有一半是辣的。相比之下,在台灣,排名前40的菜餚中,只有一種是辛辣食物(火鍋,第36位)。

《中國紀錄:評估中華人民共和國》立體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中國紀錄:評估中華人民共和國》立體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作者王飛凌(Fei-Ling Wang),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納恩國際事務學院教授,為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FR)成員。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中國紀錄:評估中華人民共和國》(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