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上,日本的份額已從過去的50%降到了10%以下。美國、韓國、中國等都認識到「晶片關乎國運」,紛紛盡全力支援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只有日本落後在後面。要重振「半導體大國」的地位,日本必須做些什麼?筆者認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正處於轉折期,對日本而言,現在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機會。
半導體可以拯救滿目瘡痍的日本
岸田內閣上臺後,推行「新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然而,眼前的問題堆積如山。除了日圓急劇貶值,國內物價飆升,日本還面臨著北韓飛彈試射、臺灣有事等地緣政治風險。此外,財政赤字,碳中和,以及作為「率先面對人類新課題的國家」面臨的低生育率、老齡化等問題也有待解決。
若收緊貨幣政策來應對日圓貶值,則可能同時導致中小企業倒閉,弱小金融機構破產。發放全民生活津貼和產業津貼將導致財政惡化,數位化轉型(*1)和建設資料中心將增加能源消耗。眾多課題錯綜複雜,應對起來難免顧此失彼,日本現在可謂滿目瘡痍。
要改變這一局面,首先應該釐清各個課題之間的因果關係,思考相應對策的優先順序、成本和時間線。然後規劃好整體路徑,進行取捨選擇,做好付出一定犧牲的心理準備,下定決心迅速、果斷地執行。而這一切的關鍵可以說就是半導體。(延伸閱讀:台積電用一流人才做二流工作?專家:多虧這些高手,才能超越英特爾!)
日美經濟摩擦給日本造成了心理陰影
本輪日圓貶值創下了30多年來的最低紀錄。30年前,以DRAM為主,日本晶片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高達50%,位居世界第一,相關企業的市值總額和專利排名也遠超其他國家。
然而,就像如今的中美關係一樣,當時過於強大的日本晶片被美國視為威脅,從而引發了日美貿易摩擦。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先簽署《廣場協定》讓日圓急劇升值,後又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半導體協定》,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海外,並在基礎研究方面承受比應用研究更重的負擔。如此一來,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徹底遭到了削弱。
此後,在美國的扶持下,韓國和臺灣的晶片產業崛起,微軟和英特爾的WINTEL聯盟席捲全球,以DRAM為主的日本晶片附加值降低。日本在世界晶片舞臺上的主角地位被韓國、臺灣、中國搶走了。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的晶片行業未能適應從垂直整合到水平分工的轉型潮流,市場份額最終跌破了10%。儘管日本企業在某些領域還保持著強勁的競爭力,比如鎧俠電子的NAND記憶體、索尼的圖像感應器、羅姆等公司的功率半導體,但在尖端邏輯晶片的無晶圓廠(Fabless)和晶片代工廠(Foundry)(*2)方面實力較弱。支撐無晶圓廠的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EDA)更是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