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韓國、臺灣、中國將晶片貿易納入國策,投入了巨額資金,並在稅收等方面給予了扶持。反觀日本,當年半導體引發的貿易摩擦給日本留下了心理陰影,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力度較弱。
一旦日本不再生產晶片,倒楣的將是日本國內用戶。
到那個時候,絕不只是像去年那樣短暫地出現晶片短缺,供應不足和價格上漲將成為常態,日本實力較強的汽車和機器人等終端產品也將失去競爭力。因為生產這些高科技產品的關鍵就在於半導體核心零件。
長期以來,日本一直很重視貿易順差,但到2030年,能源和雲端服務可能分別出現10兆日圓的貿易逆差,這將進一步導致日圓貶值。此外,半導體也將出現數兆日圓的貿易逆差。儘管受到日美利差的影響,日本國家競爭力下降,低生育率及老齡化發展,數位化轉型遲緩造成勞動生產率低下,這些恐怕才是日圓貶值的真正原因。(延伸閱讀:唉,日本以前真的很厲害,跟現在不一樣!從google到iPhone都缺席,它為何越來越落後?)
美國改變認識,對日本重抱期待
過去,美國的一貫立場是「不設工廠,專注於金融、軟體、平臺等設計和策劃類高附加值的環節,那些低附加值的生產製造活動則依靠臺灣、中國等完成」。
然而,在習近平國家主席的領導下,中國進軍軟體和平臺等領域,並且在數位人民幣等金融方面也表現出關注,這已然威脅到美國在科技上的霸權地位。同時,美國還認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華為的5G移動通信系統對其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
為了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美國開始寄希望於日本成為高科技領域的製造基地。在東西方對立的背景下,西方國家已經很難繼續將中國作為自己的生產基地了。一旦對智慧手機、電腦和無晶圓廠半導體產業起支撐作用的臺灣有事,那麼全球供應鏈將會中斷,西方國家甚至連仗都打不起來。
儘管日本在全球元件市場的份額下降了,但在製造裝備和材料等方面仍有很強的競爭力。可以說,在從日本起步較晚的「深度摩爾(More Moore)」(沿著摩爾定律(*3)繼續推進平面方向微縮化)到3D封裝等「超越摩爾(More than Moore)」(跨越摩爾定律,通過立體結構和小晶片技術(Chiplet)等新技術謀求發展)的技術路線演進過程中,日本半導體產業將迎來重新崛起的最大機遇。
但與此同時,這也是日本最後的機會。
第一,重振「半導體大國」的關鍵是優秀的工程師,尤其在被美國寄予厚望的晶片製造環節。但這些曾經建過大量工廠,熟知一線工作的工程師們,大多已經離開日本,在中國、韓國以及臺灣等地施展才華。這些人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了,必須儘快讓他們回來。第二,在應對臺灣有事風險的問題上,不能繼續不緊不慢,必須儘快行動起來。第三,要想與華為抗衡,憑藉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Beyond 5G實現逆襲,就要以2025年的大阪世界博覽會為目標抓緊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