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趙心屏專文:朱宗慶–不停「加把勁」的人

2023-03-17 05:50

? 人氣

歷經三年疫情和去年底八里倉庫的祝融之災,朱宗慶曾思索該順其自然還是該加把勁?(朱宗慶提供)

歷經三年疫情和去年底八里倉庫的祝融之災,朱宗慶曾思索該順其自然還是該加把勁?(朱宗慶提供)

不久前欣賞了打擊樂和京劇結合的《木蘭》,看完後有種想學打擊樂的衝動,敲敲打打應該很奔放、療癒吧?!我也驚訝於台上的打擊樂者不只演奏,也是演員,很會「演」,甚至還表演了一段踢踏舞;二十五位演員中,三位是京劇演員,二十二位都是朱宗慶打擊樂團團員,難道他們平時也受打擊樂以外的表演藝術訓練?在訪問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時,我迫不及待問了這個問題,才知道原來打擊樂者就讀大學時,京劇鑼鼓就是必修,還要學習歌仔戲、南北管等傳統藝術,朱宗慶說:「雖然團員學的是西方的打擊樂,但我很重視傳統,把兩者融合;團員會演會唱會打並不容易,必須願意學習。他們在演出過程中也會撞牆,比如說十三響,是京劇演員每個人都必須會的,我們團員也訓練了;以及十八棍,練起來很辛苦,會打到黑青,得熟悉、打得準,又必須好聽有變化,對觀眾來說是好看,對我們是拚得半死,過程中我的開心是團員願意面對、願意挑戰,我常說,一個人是瘋子就算了,若一群人都是瘋子,那熱情就很大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朱宗慶是台灣打擊樂的代名詞,他創立以打擊樂為主體的「擊樂劇場」,跨界與不同型式的表演藝術結合,我喜歡《木蘭》這樣創新的演出,雖是第一次欣賞「擊樂劇場」,但能感受到朱宗慶對於創作的熱情。然而,聽他分享自己四十載對打擊樂的追尋與實踐,他卻自問「該順其自然,還是加把勁?」更在媒體專欄寫了篇文章,是什麼情境讓他思索這樣的命題呢?

20230316-朱宗慶打擊樂團成員也必須學習京劇鑼鼓等傳統藝術。(朱宗慶提供)
朱宗慶打擊樂團成員也必須學習京劇鑼鼓等傳統藝術。(朱宗慶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朱宗慶(約42分鐘)

朱宗慶形容,打擊樂和人的心跳很接近、很本能,每個人都會喜歡;簡單易學是打擊樂的特色,入門的門檻很低,只要人會動就會打,不管是欣賞或來玩都好。

四十年以前的打擊樂在台灣很邊緣,朱宗慶純粹因為喜歡而學,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取得打擊樂演奏家文憑時,是華人世界的第一人,後來受當時的國立藝術學院(現台北藝術大學)院長馬水龍之邀回台任教,開始有計畫推廣打擊樂。他還記得,回台第一件事是開獨奏會,但借不到場地,「因為怕我把東西打壞,現在聽起來很荒唐,四十年前這都很合理…」。

「從1982年回來到現在,推廣打擊樂一直是我的初衷,分享我喜歡的東西對我來講是很自然的,非常熱情,全力以赴,樂觀面對;碰到困難時會覺得理所當然,就去克服它」。創團時他列下四大核心精神:一是「專業」,不斷學習,從小專業累積成大專業;他特別提到現在團員中有七位是博士,其他是碩士,學位其實跟加薪無關,顯見團員的學習精神。二是「團隊」,一個人能力很有限,要很多人在一起才能把事情做出來。「既然是團隊,彼此關係就是家人的關係,有共同目標和信念,我身為創辦人和藝術總監,帶領他們走這條路」。三是「熱情」,不論在哪裡演出、觀眾有多少人,演出的態度都一樣,把每一次當作第一次。最後一點是「紀律」,他說,很多人以為音樂人都很感性,浪漫感性的確是音樂人的特質,但絕不是特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