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斯沃思更稱,要友邦維繫與台灣的關係似乎對它們不太公平,因為在外交承認戰中,這些窮國被要求不能和世界第2大經濟體有經貿往來,「此議題不常在國際關係領域中討論,因為不全然關於外交」。他強調,轉為承認中國,不能視為否定台灣的存在權,以及已是自行治理的民主國家長達數十年。
伯斯沃思說,維持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巴拉圭等國的邦交,對嚇阻中國進犯沒有作用,因為這些國家沒有能力協防台灣,而中國會考量許多因素來決定是否出兵,包括美國及世界的反應,但宏都拉斯外交轉向幾乎對犯台算計毫無影響,直言在拉美的外交承認爭奪是可笑、愚蠢的附加賽。
立陶宛例子是新外交樣本
伯斯沃思認為,台灣若想在拉美地區有實質外交及經濟影響力,以制衡中國進犯意圖,就必須停止在區域小國身上竭盡全力獲得外交承認,因為不會得到長期勝利,反而要尋求新方法,與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阿根廷等區域大經濟體提升經貿往來。
「無庸置疑,北京當局會阻擋,要求這些國家避免與台灣有任何會談和大型貿易,這是和中國往來的一部分」,伯斯沃思稱,立陶宛的經歷顯示有多難,只要有國家試著走在兩岸中間,就會面臨中國壓力,且在立陶宛同意台灣開設代表處後,中國禁止進口立陶宛商品,甚至包括經由立陶宛的其他歐洲國家商品。
伯斯沃思坦言,這樣的建議不容易,卻是更實際的道路,而台灣可選擇現在主動出手,或等數年或僅數月後,才因斷交被迫採取行動。他強調,立陶宛是台灣可以更具創造性外交方法取得成果的案例,且中國對立陶宛的反應,促使歐盟重新檢視其與中國的經濟關係。
伯斯沃思稱,把中國置於要不要干涉或操弄拉美大國做出主權經濟決定的處境,將在該區域產生各類型辯論,有助於台灣在未來發揮影響力。他直言,台灣在拉美地區的未來,更像是與立陶宛推展合作的情況,但需要區域戰略,「愈早領悟並轉變,就愈有產生影響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