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南美洲的宏都拉斯宣佈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與中國建交,先前雖然就已經喧騰了好一陣子,外長受到在野黨的抨擊,但是對台灣民間而言,反應卻非常冷淡,甚至出現「慢走不送」的説法。
對台灣的民眾而言,邦交國多還是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入境他國的時候是否方便?護照的簽證待遇、甚至是否承認台灣駕照等等的問題。
不過算是頗喜歡出國旅游的台灣人,大概也沒有幾個去過宏都拉斯,在他們的印象中,宏都拉斯是個貧窮國家、政府是以貪腐知名,如今向台灣要20多億美元不果、轉投北京懷抱,也沒什麼好可惜的。
既然如此,北京又為什麼要「搶」台灣的邦交國呢?第一個是象徵意義,也就是對北京而言,世界上又多了一個「支持一個中國」、「反對臺獨」的國家、顯示「統一是必然的」;第二個就是北京也很清楚,台灣的總統、副總統等高層人物每次出訪這些國家,主要目的其實都是「過境美國」,斷了這些國家的邦交、台灣政府努力維持官方往來換取高層「過境」訪美的作法,以後就「此路不通」,何況在總統蔡英文出訪瓜地馬拉、貝裡斯這兩個同樣是中南美國家之前宣佈,對中國外交部絕對是很有意義的。
台灣的邦交國雖然剩下不多、而且很可能會繼續減少,不過就在宏國外長率團到北京談建交的同時,捷克眾議院議長率團搭乘空軍專機到台灣訪問,反而更受到媒體的關注,這也顯示出過去的幾十年,台灣的外交已經走出了一個跳脫建交與否的非傳統模式。
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從1949年所謂的「播遷」來臺以來,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和現在的北京政府做法差不多,以建交國家來象徵自己是全中國的「正統代表」;但是到了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台灣所稱的「排我納匪」實際上就是北京的共產黨政權在大多數成員國的支持之下取代了中華民國、代表了全中國。
台灣外交逐步崩塌的歷史
這是台灣外交開始逐步崩塌的起點、當時蔣介石喊出了「莊敬自強 處變不驚」的口號、這個口號處處可見、甚至連香菸盒的外包裝也不放過,藉以試圖安定民心,安定不了的是大大小小的國家紛紛與北京交好。
細數台灣外交的重大挫折,在退出或者是被逐出聯合國之後,第一個就是與日本斷交,當時反應之強烈,甚至有人喊出了對日本恢復戰爭狀態,理由是斷交等同宣戰;但是沒過幾年,美國的卡特政府也選擇與北京建交,當時反應的強烈程度又更上一層、直接到了攻擊美國特使車隊的程度。
到了1990年代,雖然台灣經濟相對強盛、中國則是有「六四事件」,仍免不了「蔣介石支持建國的」韓國「忘恩負義」與北京建交、種族隔離時期外交上與台灣因為都受到孤立而關係密切的南非,也因為種族隔離時期宣告結束而斷交;當然台灣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也是想盡辦法來爭取冷戰結束、民族主義興起之後各地出現的新成立的國家,兩岸在那個年代一度是以金錢為武器來大打外交爭奪戰,但是隨著台灣的民主化,預算受到嚴格的監督,加以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台灣也瞭解到國際現實,台灣是不可能用砸錢的方式來找到傳統意義上的友邦,所以開始了不以建交為目的的「實質外交」與利益密切國家加強各方面的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