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想了解,你們(美國)是否真的認真想找出方法讓局勢降溫」,美國雪城大學政治學副教授溥德(Dimitar Gueorguiev)說,「他們有理由對將進入大選期的美國和風險如何抱持懷疑」。弗里曼直言:「若你知道些中國文化,那有關面子...... 你能看到這段關係永遠的行動-回饋循環...... 我們互相讓對方抓狂。」
《南華早報》提到,美國華府大部分人士認為需要捍衛民主台灣,對抗獨裁威脅,但從中國看來,則是其基本主權遭到危險破壞,包括美國提升對台軍售、先前與總統蔡英文在內的台灣官員接觸增加,且拜登數次稱會協防台灣,損及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這些都逐漸侵蝕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
中國憂還是沒得到美國回報
分析指出,中國的沮喪還包括努力試著緩和局勢,卻因其國內疲軟經濟及社會緊張而被忽略或冷落。2022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拜登藉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見面後,同意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2023年2月出訪中國,開啟一系列部長級訪問,結果因間諜氣球事件而取消訪華。
《南華早報》亦稱,中國認為習近平當時伸出的手沒得到回報,擔心再次嘗試還是沒得到美國回應。丹尼爾斯說,中國認為球在美國手上,原本以為會打回來,結果卻是扣殺,「當中國覺得他們和美國的關係無建設性,他們傾向全面停擺」,但駐美大使繼續空缺則是一般時間問題。
由於許多中國共產黨高層及政府官員近期才上任,而習近平集大權於一身,更多事要經由他的辦公室決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中國政治專家史宗瀚(Victor Shih)推測,駐美大使也可能是尚未定案的任命,且以習近平這樣高度集權的領導例子,「我猜他必須批准所有部長級職位」。
史宗瀚直言,隨著習近平3月高調訪問俄羅斯,決策可能陷入停頓,這是中央集權體制缺乏權力分配的特點。《南華早報》稱,有些人認為中國重新校準及注意最新進展後,包括蔡英文過境美國和美國任何初步訊號,可能會在4月宣布謝鋒出使美國。朱志群坦言:「我們都很好奇為何(任命)會那麼久。」
分析表示,中國駐美大使空缺並非中國內部調整的一部分,因為中國在疫情後展開一連串外交活動,除了出訪俄羅斯,還就烏克蘭戰爭提出12點聲明、到烏茲別克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並開放金磚國家(BRICS)新成員,甚至是讓台灣前邦交國宏都拉斯外交轉向。
不過大使出缺仍有實際成本,因大使是派駐國政策制定者的耳目,且基於對外交互惠和禮遇的執著,臨時代辦並非在危機時期能一直被接受的代理人。朱志群說:「這是進退兩難。當關係不好時,你沒有大使在這邊。但沒有大使,就無法改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