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私立大學的荒謬困境與教育部的無所作為

2023-04-09 06:00

? 人氣

馬爾薩斯災難

近年來,參加統測的考生平均有6%流向學測,普通高中生憑學測成績也能申請科技大學,去年就有5,000多人轉換跑道。對於考生而言,可輕易在普通大學與科大之間流動,因此考生的選擇變得更多也更複雜,然而,看似多元化的入學管道卻沒有正面效益,長期以來臺灣的教育無法訓練學生了解其人生需求與職業傾向,加以少子化影響,導致轉學、休學與退學等等層出不窮,對於站在第一線的私大教師而言徒增教學上的困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再者,臺灣的出生率從民國89年開始嚴重下滑,民國 107 年時全國可入大學之高中畢業生為 25 萬人,之後呈現每年近萬人的下滑趨勢,108 年為 24.1 萬人、109 年為 21.7 萬 人、110 年為 20.4 萬人、到111 年為 19.1 萬人,之後繼續下滑六年 (分別是18.6萬人、18萬人、17.8萬人、17.7萬人、17.2萬人、15.7萬人) ,直到 118 年才會稍微反彈至 16.4 萬人,119 年預計回升到111 年的 19.2 人水準,估計在118 年前會有至少五十家私大、兩百多家私立高中職宣布倒閉。

少子化危機有三層連鎖效應,第一、從 108 到 117 這十年,高中職畢業生總人數下滑整整四成,112 年是所謂的死亡交叉 —— 大學供過於求。這就是高教的馬爾薩斯陷阱,所謂的馬爾薩斯陷阱,又被稱為「馬爾薩斯災難」,以政治經濟學家Thomas Robert Malthus命名。馬爾薩斯認為最終大量人口會因為糧食增長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而死亡。簡言之,雖然人類的科技進步可以增加食物的供給,從而提高生活水準以及促進人口增長,不過最終因為人口增長使得人均獲得的資源又倒退到原來的水準,飢荒於是產生,人口也會因此銳減。

若以少子化來對應馬爾薩斯災難的話,則大學系所的退場速度跟不上高中生消失的速度,因此惡性競爭在所難免,假學歷由此而氾濫而生,君不見林智堅與陳明通的醜聞歷歷在目,所謂的在職專班也因此被污名化成為洗學歷的代名詞。目前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的入學人數比例依舊維持在 3:7,在考招的競爭上,由於公立大學學費為私立大學的一半以下,加上國家挹注大量資源,公立大學並且傳承聯考時代的公立優於私立之普遍社會認知,因此下滑的四成學生數,絕大部分落在私立大學的招生上。以此觀之,在民國111 年時的公立大學教師計有 20087 人,他們的工作依舊是鐵打的 —— 完全保障制,即使教學無方、甚至無師道可言也無法被汰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