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國安與兩岸論述,不只是賴清德的罩門,同樣也是所有潛在總統參選人的絆腳石。新北市長侯友宜提出「不當強國的棋子」之後,沒有進一步深化論述;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有經濟與科技優勢,亦有國際視野的高度,但最近訪美未見到美國官員,也尚未提出國安論述;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上次訪美已留下不好印象,原本提出「強國等距」不再使用,改為「兩岸和平、台灣自主」,即將訪美的柯,能否過得了美國面試這關,猶待此行見真章。
這也不只是潛在總統參選人,也包括其幕僚團隊是否為美方所熟悉和信任。信任關係需要長期培養,很難短期轉移他人。蔡英文之於賴清德,亦如同朱立倫之於侯友宜。美國信任朱立倫及其幕僚團隊,不等於相信侯友宜及其團隊。未來蔡英文(朱立倫)幕僚可為賴清德(侯友宜)所用嗎?延攬進入團隊之後,就真能為新主子所信任?新舊論述如何取得一致?
替人垂淚到天明:誰介於「雙英」之間?
蔡英文向美國走,馬英九向中國走,這次雙英較勁是空前,但難稱絕後,因為在美中新冷戰的格局下,美中之間的代理人戰爭難以消弭,恐會延續到2024總統大選之後,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馬、蔡走向拉開,成了美中光譜的兩端,下一位台灣總統的國安和兩岸路線,猶如辯證法的正反合,恐怕只能介於「雙英」兩端之間游移。要比蔡英文還要親美反中,或是要比馬英文還往中國靠攏,都不會獲得美中兩強的同意,但新任總統要把台灣帶向何方?
新任台灣總統扮演的角色,將比新任美國總統更為重要,因為他/她攸關全世界的戰爭與和平。當台灣成為全球火藥庫,武裝成刺猬之島,就真的能夠避戰嗎?如何不讓台灣成為下一個烏克蘭?不只是賴清德,包括侯友宜、郭台銘、柯文哲等有志問鼎大位者,都要面對這個挑戰:如何避免台灣淪為下一個戰場?如何避免讓自己成為「台灣的哲連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