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這場「登陸」訪問不僅在路線上恰當地契合了中華民國的歷史正統性,並且與語言及敘事所呈現的個人身份處處進行著錯綜復雜的交織,從而在文本構述中生成了鮮活的權力關系與主體意識(福柯理論)。倘若中國大陸對其相關「中華民國」言論進行扼殺,則否認其祭祖的正當性;而在中國大陸成功地宣講「中華民國」,則是1949年以來,在這個威權體制內部所首次實踐或演練的「一中各表」,它或將預示著一個逐步正視歷史、尊重事實、從威權內部漸行實踐民主意識的開始。
相比之下,較為傾向於台灣獨立色彩的民進黨總統蔡英文,則在身份認同方面,在出訪中面臨著一些較為混亂、甚至不乏黑色幽默乃至尷尬的局面。譬如,在面對僑民時,蔡英文承認其並不流利的台語幾乎等同為「選舉語言」;而在紐約歡迎蔡英文過境的台灣民眾之中,有人在與大陸僑民發生激烈對峙之際喊出「中華民國萬歲!」;而其出訪的中美洲友邦危地馬拉甚至聲稱台灣才是「唯一並且真正的中國」。而在蔡英文與麥卡錫會晤的高潮時刻,其刻意援用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鄰」,但這不僅顯得與其一向的政治光譜較為突兀,似乎媒體中的華文同聲傳譯也顯得較為錯愕,未能及時反應領悟過來。
「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
台灣自八十年代後期結束戒嚴、兩岸實行互動以來,「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有效地保障了台海兩岸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實際空間,也極大地支持並鞏固了美國在處理台灣問題時的模糊戰略。在上海的最後行程之中,馬英九一行不僅拜訪了第二次辜汪會談所在地上海和平飯店,並與台商們在招待會上一起聆聽了爵士樂團所演奏的《夜來香》與《望春風》。其中《夜來香》是民國名曲,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經由台灣外省籍歌唱家鄧麗君重新傳回大陸;而《望春風》則為台灣本土名曲,經由台灣本土歌星鳳飛飛演繹的版本也在大陸廣受喜愛。
當下這兩首歌曲的混合組合,可謂令人耳目一新卻又忍俊不禁: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民進黨自第二次政黨交接以來,在一些國際外交場合幾乎約定俗成地單一演奏台灣本土鄉曲;而原本同是來自台灣的旅外同學或同事,竟也為聚會之時卡拉OK曲目的「政治正確」而展開氣惱的爭論。譬如:曾任民國駐美大使、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先生早年創作的《蘭花草》,也常被不歡而散地排除在外;而剩下的台灣本土歌曲,顯然連目前的蔡英文總統也未必以台語唱得完全。
相比之下,此次大陸對於「中華民國」的反應,卻出乎意料地「大尺度」地經受住了「一中各表」的觀察檢驗。馬英九前總統在出訪之際似乎已經做好「孤勇」的心理准備,因此毫不在意任何場面上的「接待規格」,並屢屢謙遜地表明接待已比想象的要好;而中共不僅一路派出要員陪伴迎接,甚至出席的官員也個個態度友善溫和,溫文爾雅,且大都具有經濟學、醫學、航天等方面的博士專業文憑,幾乎沒有見到照本宣科的體制「官腔」以及好鬥易怒的戰狼姿態,而是呈現出難得一見的人性流露及學者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