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此次訪問中國大陸不僅是73年來中華民國領導人首次「登陸」之行,也是73年來中華民國領導人首次在大陸宣示中華民國主權,具有深遠的歷史性意義。
4月7日,馬英九一行結束於中國大陸12天的訪問,自上海返回台北。這不僅是73年來中華民國領導人首次「登陸」之行,也是73年來中華民國領導人首次在大陸宣示中華民國主權。其深遠的歷史性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即將進行的台灣大選,而更多在於中美冷戰的大時代風雲之下,作為傳統的「親美派」中華政治人物,其如何巧妙地在威權體制內部踐行並引導民主改革的希望。這或將暗示著一個新的時代帷幕將徐徐拉開。
「亞細亞孤兒」的成人禮
1943年,台灣本土作家吳濁流冒險寫出《亞細亞的孤兒》。這部台灣文學史上的不朽悲劇,反映出台灣知識分子在日治時代既非日本人、又被大陸視為間諜、最終理想一一破滅的痛苦無依。這種身份認同上的「孤兒意識」,在四十年後(1983)被台灣歌手羅大佑借用並創作同名歌曲,影射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之後,中華民國台灣從官方到民眾所集體面臨的震驚、迷惘與傷感。
而再度間隔四十年後的今天(2023),中華民國馬英九前總統的「登陸」訪問,雖為個人名義上的祭祖尋根,但這趟「祭祖之旅」卻令觀察者意外地覺察:「亞細亞孤兒」已經充滿自我意識地堅定成人--面對對岸威權政體,其坦然尋求祖輩留下的個人身份的治愈,並且也泰然自若地宣講中華民國的主權與民主政體。這不僅為中華民國台灣掙得前所未有的尊嚴,也宛如一片溫潤的春風,撫慰著對人權、民主與憲政等越來越難於提及談論的中國大陸民眾的心靈。
就此方面,馬英九前總統在歷史意義方面的突破,或許遠超現任總統蔡英文的「民主伙伴共榮之旅」:後者雖力排阻攔,終得與美國眾議院院長麥卡錫在裡根圖書館短暫會晤並發表講話,但無論講話內容、還是會晤實質,和以往相比雖有提升,但並未具備實質意義上的突破。這也正如美國白宮及國務院發言人在會晤之前的分別表態:蔡英文「過境」(transit)仍然只是按照慣例,並且這仍是一場「個人的、非官方」的會晤。
而反觀馬英九前總統的「登陸,,則從第一天參觀南京中山陵始,公開提及孫中山先生的自由平等之遺願,並公開使用台灣的民國紀元方式。在湖南祭祖之時,其不僅以長沙方言向從未謀面、葬於大陸的「公公」(祖父)自我述職為「兩任出任中華民國總統」,並且在湖南大學舉手發言,站起來援以中華民國憲法宣講主權。而在上海復旦大學進行最後一場師生會談之時,則經由父母在重慶陪都的愛情往事,引出民國抗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