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蒂加姆說,中國在這方面的懷疑是「完全有道理的」,因為「在大多數國家,所有這些債權人都繼續得到債務償還。」
她說:「我們需要同時進行,你知道他們需要步調一致……這樣我們就不會有這種先發制人的問題。」
在尚比亞,當該國仍在向債券持有人付款時,中國決定不暫停該國的債務,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在安哥拉—中國最大的非洲借款人,欠中國實體約200億美元的債務。在安哥拉,中國債權人在兩年期間提供了97%的債務減免,但沒有要求安哥拉保證不會繼續進行其他還款。
報告的研究人員的第三個非洲案例—肯亞—顯示,中國在該國實施的暫停償債倡議與其他兩個國家有所不同。中國的銀行起初同意提供減免,但後來停止發放貸款,並僅暫停了2021年預期債務金額的40%左右。
未來的發展
該研究還表明,儘管中國的政治結構是自上而下的,但其銀行和中央政府並不總是一致行動。中國體系的碎片化和官僚主義問題依然阻礙著債務減免。
中國參與暫停償債倡議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推動中國政府將目標相互衝突的分散的銀行和官僚機構之間的利益結合起來。這一仍在進行中的過程是後大流行病時代全面接受債務重組必要性的必須步驟。」
暫停償債倡議於2021年12月結束,被所謂的「共同框架」(Common Framework)所取代,以繼續幫助尚比亞等負債國家進行債務重組。
1月份,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表示,「中國在債權人委員會提出了很多問題,這造成了延誤,拖延了程序。」上個月,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指責北京讓發展中國家「深陷債務困境」。
中國呼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提供債務減免,習近平去年在G-20峰會上表示:「作為發展中國家主要債權人的國際金融機構和商業債權人應參與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減免和暫停償還。」
中國駐尚比亞大使館回擊美國,稱葉倫「沒有資格出於私利公開無端指責或向他國施壓」。
最後,該研究發現,「暫停償債倡議在一些人認為的主要目標方面取得了成功:將中國帶入一個由G-20監督的多邊論壇,北京在其中擁有平等的發言權。」
現在還有待觀察的是,這一大流行病救助計劃所強調的挑戰如何影響到當前的債務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