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篇─伊沙復交下的蝴蝶效應
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復交,蝴蝶效應非常廣泛。對持強烈反伊朗立場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而言,此刻正面對不少壓力。
內塔尼亞胡是以色列老牌政客,現在是第三度、第六個任期出任總理,見慣風浪,但他這一任的政府穩定程度已經大為下降。除了他本人面對連串刑事調查,反對派勢力也越來越大,現在的聯合政府很倚靠強硬勢力,所以他外交上的彈性不多。何況他從來都強烈反對和伊朗和解,這態度相信終其一生,都難以調和。
然而他本來也有一手好牌。以色列在川普任內,已經和沙烏地阿拉伯陣營的遜尼派阿聯酋、巴林、摩洛哥、蘇丹破冰,下一步就是要和沙烏地阿拉伯正式和解,這一直是內塔尼亞胡打算獲得歷史功名的重頭戲,早已事先張揚。川普的劇本是讓以色列和遜尼派和解,沙烏地阿拉伯陣營、加上早就和以色列和好的人口過億阿拉伯大國埃及不再敵對,以色列可說無後顧之憂,然後雙方加強戰略、經濟合作,共同孤立伊朗的什葉派陣營,以色列就可以正式成為「中東美國」。
伊朗雖然是什葉派國家,但和阿拉維派管治的敘利亞阿薩德政權一直結盟,在敘利亞內戰中,自然也和俄羅斯一起,強力支持阿薩德。以色列的官方立場是不捲入敘利亞內戰,但實質上當然要防止伊朗勢力在敘利亞坐大,所以久不久就會空襲敘利亞基地。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出現戰略收縮,甚至要借用敘利亞雇傭兵為自己作戰,中東各國都乘機拓展勢力範圍,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以色列四強都要局部取而代之。伊朗逐步取代俄羅斯,成為阿薩德的最大強援;同時以色列在內戰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近月甚至已經明刀明槍在白天公然空襲,並就核問題不斷慫恿美國向伊朗進一步施壓。
就在本來「形勢大好」之時,內塔尼亞胡卻被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復交殺個措手不及。國內反對派紛紛群起批評,質疑伊朗被「放生」後,以色列才和沙烏地阿拉伯和解是後知後覺,失去了本來價值,甚至批評內塔尼亞胡過份淡定,未有對沙烏地阿拉伯提供足夠誘因,才令沙烏地阿拉伯轉移先與伊朗修好。沙烏地阿拉伯也知道以色列的憂慮,此刻不忘強調會繼續與以色列和解,但以色列已經有了更迫切的問題要處理,失去了主動權。
未來假如伊朗在核發展取得突破,以色列就要面臨建國以來的最大抉擇:究竟要孤注一擲、「先發制人」襲擊伊朗核設施,去避免伊朗具備摧毀以色列的軍事實力,而不惜引起中東大戰;還是聽其自然、任由其成功,坐視自己從此被伊朗核武天天恐嚇勒索?無論是哪一項,都要極大勇氣去選擇。不過就算以色列真的要進行軍事行動,現在陸路通過沙烏地阿拉伯、約旦、伊拉克襲擊伊朗,已經幾乎不可能,就只能單純靠空襲,難度已經大增;而假如與伊朗和解,海灣國家對以色列軍備的需求也會大減,這都令川普昔日設計的「以色列-遜尼派聯盟」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