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促成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復交之後,「大外宣」自然全力開動,《環球時報》胡錫進嘲笑美國在中東「信任透支」。美國嘗試淡化中國的角色,並強調沙烏地阿拉伯事後也有通知美國,然而在外交界,每一局誰佔上風其實各方都知道,自欺欺人並無意義,關鍵是要客觀評估此刻美國的中東政策:究竟是要留在中東,還是體面離開。
如果是前者,恐怕美國需要的付出,要比目前大得多;如果是後者,卻可能牽一髮動全身,讓中俄漁人得利。為什麼美國忽然面對如此困局,一大原因是失去區內的可靠代理人:除了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都學會了依靠中俄與美國對沖;就算是以色列,和中俄的關係,其實也非常密切。
美國的最大槓桿,依然是超強軍力和航母。問題是軍力需要有震懾力,就需要動作,例如川普定點清除伊朗高級將領,就真的嚇怕了伊朗。但近年當中東盟友要依靠美國軍力的時候,美國支持的敘利亞自由軍敵不過俄羅斯支持的阿薩德,美國支持的阿富汗民選政府卻被塔利班推翻,庫爾德不死軍也幾次被出賣,難怪區內普遍覺得美國失去了昔日霸主的氣勢,扶植的代理人都是「唔湯唔水」。至於在經濟層面,近年更多是中東油國為美國找數,多於接受美國經濟援助。意識形態不合、軍力難以多面作戰、經濟實力又不如前,美國對中東的影響力確實在下降當中;當美國全力支持烏克蘭戰爭,中東就被中俄有機可乘。
在外交層面,反正美國和伊朗關係極差,在這場中東冷戰只能支持沙烏地阿拉伯;但在沙烏地阿拉伯MBS的強勢外交下,卻也沒有能力控制這個區域霸王,反而經常被反勒索,要調解,就裏外不是人。相較下,中國卻和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都關係密切,而且被雙方視為在什葉派、遜尼派冷戰中保持相對中立,反而奇貨可居。
美國本來的中東外交藍圖是拉攏沙烏地阿拉伯、讓遜尼派逐步接納以色列、然後讓它們一起孤立伊朗。現在中俄的策略卻是同步以實利與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以色列三方做買賣,去溝淡美國的區域影響力。美國要扳回一局,很難倚靠金錢,只能等待什葉派、遜尼派的激進派系重新鬥爭。如果中東從此逐漸變成中俄的勢力範圍,「誰失去中東」可能成為美國政壇的新獵巫題目,屆時自然有政客批評浪費資源和時間在烏克蘭戰爭、圍堵中國上,反而失去更核心的國家利益,如果輿論風向在選舉期間再被推波助瀾,後果就不堪設想。
究竟在中東應該推行價值觀外交,還是現實主義外交?美國外交界必須儘快達成共識,否則neither here nor there,後悔就太遲。不過,美國還有釜底抽薪一著:中東的最大價值,在於石油、天然氣。如果再生能源能夠大舉生產,中東的戰略價值就大降,再多教派衝突,也會和非洲各國戰爭一樣,得不到太多注視。而按目前科技,再生能源大盛只是早晚的事;在此之前,其他能源也被陸續開發,自由世界早晚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對中東的依賴。中東各國自然也明白這一點,因此近年積極拓展伊斯蘭金融,而整個中東地區現在有四億多人,而且人口增長迅速(部份歸因於宗教原因),也是一個龐大商機。要是在西方終結對中東的能源依賴前,中東各國經濟搞起來、軍事成功製造核武,才有望保持戰略地位。這一局大棋局,才不過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