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聯合生產武器,何時量產、是否可行?《德國之聲》解析四大爭議

2023-05-05 18:00

? 人氣

由AeroVironment開發的彈簧刀無人機有「神風無人機」之稱,能夠鎖定目標後與敵軍同歸於盡。(AeroVironment官網)

由AeroVironment開發的彈簧刀無人機有「神風無人機」之稱,能夠鎖定目標後與敵軍同歸於盡。(AeroVironment官網)

美國國防產業代表團近日訪台,會晤台灣國防研發單位、軍火商,以尋求聯合生產武器。有專家看好進度、估計2025年即有具體成果;另有分析認為其「象徵性意義較大」。這項合作面臨哪些關卡?能否有效嚇阻北京、提升台灣防衛能力?

5月3日上午,台灣新黨輿情中心主任季節站在美台商會舉辦的「台美國防產業論壇」場外抗議。他告訴DW:「今天這些軍火商來台灣、談這些合作,似乎就是要讓台灣跟中國的對立加劇,好像巴不得我們打起來一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論壇的與會者包含訪台的美國25家軍火商,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也在現場發言表示,在不違反「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下,美國要協助台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擴大雙方合作。

代表團訪台前夕,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譚克非曾於4月27日發言指,美方的這些「軍工複合體」歷來熱衷於在世界各地「兜售軍火、輸出戰亂」,台灣執政黨這種「引狼入室」的做法令人不齒,只會給台灣同胞帶來深重災難。

美國軍火商在台期間,也有台灣統派團體抗議,手持寫有「美國軍火商踩著鮮血數錢」的立牌。一輛貼有「打倒美國戰爭販子」標語的箱型車從旁邊駛過。

「共同合作生產(軍武)⋯⋯這個敏感性是滿高的,」台灣國防院(INDSR)副研究員陳亮智對DW表示,此舉「反映出美國除了透過軍售之外,將怎麼樣武裝台灣⋯⋯對協助台灣防衛具有一定意義」。

陳亮智說,台美若共同生產武器合作,確實會加劇台海緊張局勢,但他認為兩岸局勢升級的起因,在於中國先「不斷加強對台灣的軍事壓力」,進而導致「台灣不得不用這樣的方式來武裝自己」。他補充:「北京對台施壓在某種程度上也對美國造成了軍事壓力,因此台美在這方面其實是共同承擔。」

近年來,台海周邊不斷偵測到中國軍機和軍艦。台灣總統蔡英文4月過境美國、會見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後返台,次日中國即宣布對台實施3天軍演,出動91架次戰機,同時派出12艘次艦艇,包括首度投入操演的航母山東號。

面對兩岸的緊張局勢,陳亮智告訴DW,他不否認美台聯合生產軍武是「往準備戰爭這個方向前進」,但「離戰爭更近一點,並不代表戰爭真的會發生」。他說,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嚇阻到對方(北京),拉高對方發動戰爭的成本,最終化解衝突」。

美國波士頓學院政治學及國際研究副教授埃里克森(Jennifer L. Erickson)也呼應此說法,認為一般來說美國的武器出口是為衝突做準備,以阻止衝突發生。「這些(武器)生產線將有一種威懾作用。」

然而,這些軍事合作也是在為「最壞的打算」做準備。陳亮智話鋒一轉提醒道:「如果北京就是豁出去了、嚇阻最終失敗,那就是必須應戰。」

「當然,我們都不希望這樣的時刻來到,」他說。

美台聯合生產武器4大爭議點

本次的美國國防產業代表團是自2019年以來,美國國防產業最大規模的一批訪台代表團。訪台期間,他們參訪了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和多個軍工業廠商。

陳亮智分析,美國軍火商此次大動作組團訪台、出席雙邊論壇,最主要就是想了解台灣軍火企業的實力,透過參訪「看看台灣業界的產能和體質」 。5月2日,台灣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也向台媒表示,這些訪台軍火商「不是來賣武器的」,而是來選擇合作的供應廠商。

然而,美國及台灣政府都尚未針對此類軍事合作透露具體細節,也讓合作留下許多爭議點:

1. 美國政府的角色?

美國軍事學者埃里克森告訴DW,美國廠商若想在海外生產軍事裝備,須依據相關法規申請授權,「這意味著,這些交易不僅需要公司之間的談判和商定,還必須得到美國政府的批准和許可」。

「但美國政府在授權海外製造許可時,往往是非常有選擇性的。」埃里克森補充說:「通常,此類製造協議是為了幫助另一國獲得技術——但也不是最先進的技術。」她認為,美國之所以有意與台灣共同生產軍武,是為了使生產更接近潛在的「最終用戶」,以便「更緊密和迅速地滿足台方需求」。

此外,俄烏戰爭也可能帶給了美國一些啟示。埃里克森認為,美國和其他北約盟國正在為了「武裝烏克蘭」而陷入混亂,因此美方可能有意透過將台灣納入軍武生產鏈,來替台灣做更完善的應戰準備,以免未來若台灣也不幸成為「衝突地區」時,出現同樣的「混亂」局面。

但台灣前國防部飛彈指揮部計畫處長周宇平向DW表示,台美雙方要不要共同生產武器,台灣「應該掌握主動權,而非以美方為主」。他補充道,台灣軍事實力並不弱,因此台方應以「技術的成熟度」、「是否為攻擊性武器系統」去做合理的合作判斷,而非對美國的提議照單全收。

2. 實際合作遙遙無期?

由於美台共同生產軍武的協商尚未有定論,外界擔憂雙方合作的時間表可能遭到美方推遲;而代表團此次與台廠的互動交流,也遭質疑成果有限。

「這個部分(代表團訪台)象徵性的意義較大,論壇其實也沒有實質進度,」台灣前國防部飛彈指揮部計畫處長周宇平向DW坦言道。他進一步解釋,軍事合作若要有重大突破,須深入了解雙方產業,包含軍方實際的需求等,「這不是幾個月就可以完成的」,因此現階段「談開始合作實在是太早」,「且台灣軍需規模不大,協助美方供應鏈生產倒是比較可能」。

不過,國防院研究員陳亮智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美台雙方的軍火生產合作其實都有「on schedule(按計劃進行)」,預計「2025年就會看到很具體的成果」。

陳亮智分析,美台商會約在2021年提出聯合生產武器的想法;2022年,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也透露,此計畫最快將於2024年落實;如今進到2023上半年,美國軍火商就已採取行動造訪台灣。 「我覺得這方面沒有耽擱,」他表示,美方接下來很可能在公開或私下場合與台方簽署多項備忘錄,為下一階段的合作鋪路。

3.有助台灣提高防衛能力?

由於美國是全球武器出口大國,本身即具備研發、設計、製造的能力,因此其位於海外的產線多半是以代工零組件為主。有聲音質疑,這對提升台灣軍事技術的效果恐怕有限。

陳亮智就此回應道,不論美台雙方透過何種方式合作生產軍火,「無疑是要讓台灣的武器可以更加多元化,而不是只有傳統武器的銷售」。他認為,台灣透過代工也有機會習得相關技術、提升對武器的熟悉度,同時還節省了武器的運送時間、美方需要派駐的訓練人力等。

至於生產的武器種類,目前顯示主要將以無人機及彈藥為主。這令部分人士質疑,這些小型或輕型武器能否確實提升台灣的備戰能力,或對北京達到一定程度的嚇阻效果。

「無人機機種太多,台灣缺乏的是大型機種導控與傳輸的需求,尤其是衛星資訊傳輸,也就是即時監控的反應軟體,」周宇平說,而輕兵器與彈藥部分,他認為「台灣自己本就有生產線,協助美方自然輕而易舉」,但對中共的威嚇效果其實有限,「畢竟尚未成熟發展,僅在萌芽階段(而已)」。

4.彌補延宕交付的對台軍售?

此外,美國對台軍售在近年來不斷延遲交貨,積壓總價已高達近190億美元,台灣亟欲取得的「F-16V戰機」首批到貨也可能延宕2年。台灣立法院民眾黨團5月3日召開記者會提出,台灣軍備長期倚賴美國,軍售延宕凸顯台灣安全出現「真空」,政府應拿出態度爭取加速交貨。

陳亮智表示,美對台軍售遲遲未交貨,對台灣而言確實是一個疑慮及隱憂,因此將部份產線移至台灣可能是解法之一。

不過,專門研究美國軍售及軍火貿易的埃里克森說,建立海外軍武生產線需要很長的時間,尤其是針對先進的防禦性品項,因此不認為這能在短期內提高台灣的防禦能力。她進一步表示:「這是一個長期舉措,而不是在目前(台海)緊張局勢加劇的情況下,加快交付武器的短期方案。」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