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迎瑞觀點:微影片中的大歷史─「學甲上白礁」祭典

2023-05-09 05:50

? 人氣

上白礁 歷史圖像(電影蒐藏家博物館提供)

上白礁 歷史圖像(電影蒐藏家博物館提供)

上白礁謁祖祭典為臺南市學甲慈濟宮重要之祭典,學甲慈濟宮供奉之開基保生二大帝係由福建泉州白礁祖廟分靈而來,在1661年農曆3月11日,從將軍溪畔登陸護佑鄭王軍民渡海來台,在慈濟宮現址安坐,先以草寮建廟,於1701年擴充規模至今已經有322年的歷史,是台灣古廟之一,所謂「上白礁」即是回到白礁的意思,原指學甲先民於保生大帝聖誕前的農曆3月11日前往福建白礁鄉祖廟謁祖請火,後因海上風險,改於在古時先祖登陸處,也就是台南將軍溪畔建「白礁亭」遙祭,除了請水火香儀式之外,更有迄今維持人力扛抬的蜈蚣陣、擔馬草、庄頭自組藝閣、文武陣、華美的輦宮等,民俗祭祀形式歷經清朝、日治及戰後,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學甲十三庄歷代居民持續參與每年的上白礁及四年一科的學甲刈香,形成學甲地區歲時祭儀重要環節,各種陣頭藝閣有傳統的,也有推陳出新的新形式,都是十三庒慈濟宮信眾對於在台灣這個新家園生活的紀錄,也是對於未來生活的美好想象,都通過陣頭藝閣表演呈現出來,不僅是外出打拼的子弟回鄉團聚的節日,也是十三庄聯盟表達團結互助的重要場域,充分展現深厚的文化生命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體現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美德

上白礁 歷史圖像 2(電影蒐藏家博物館提供)
上白礁 歷史圖像(電影蒐藏家博物館提供)

2022年9月「學甲上白礁」通過文化部審議登錄成為國家重要民俗,並在今年農曆3月11日,也就是國曆4月30日,在慈濟宮舉行授證典禮,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代表文化部頒授重要民俗認定證書,由慈濟宮副董事長陳俊男代表接受證書,臺南市副市長葉澤山到場見證。通過審議認證的理由,在文化部的官網記載「展現臺灣團結及深厚文化生命力」,台南市政府官網則稱表彰「慈濟宮對民俗傳承的重要貢獻」,然而還有一個重要的面向那就是體現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保生大帝的信眾與學甲十三庒的鄉民有情有義用了300多年的時光述說與家鄉的連結與承諾令人動容,我們樂見國家認證學甲上白礁為重要民俗,這一舉措著實能起到撫慰人心的作用。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1877-1945),著有《論集體記憶》一書,本書中有一個核心思想,那就是集體記憶不是一個恢復的過程,而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過去不是被保留下來的,而是在現在的基礎上被重新建構的,記憶的集體框架也不是依循個體記憶的簡單加總原則而建構起來的」,他又說:「儘管我們確信自己的記憶是精確無誤的,但社會却不時地要求人們不能只是在思想中再現他們生活中以前的事件,而且還要潤飾它們,削减它們,或者完善它們,乃至我們賦予了它們一種現實都不曾擁有的魅力」[1],這種完善,或美化了的形式,包括詩歌,文學,戲劇,慶典,紀念會,甚至會以一種狂歡的形式出現,讓參與者都能身歷其境,在一次又一次的膜拜中,進行社會化的傳承,完成了族群認同的集體記憶建構,在一次又一次的遶境儀式中,再次連結十三庒之間的情誼,重復述說我們是誰,建構相同的歷史記憶,每一次的遶境,就是一次洗禮,形成牢不可破的族群認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