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鷹一號曾經作為岸艦飛彈生產,但其岸艦功能立刻被海鷹二號取代,但海鷹一號甲型艦艦飛彈在1968年開始研發改進,1973年在旅大級驅逐艦上測試成功,1976年定型,1983年正式設計定型並搭載到旅大級驅逐艦上,結束051旅大級驅逐艦之前沒有裝設對艦導彈之缺陷。
海鷹一號與海鷹二號由於都有外銷到社會主義或不結盟國家,海鷹一號外貿出口型名稱為「飛龍-3型/FL-3」對艦飛彈,但北約一概把海鷹一號與海鷹二號稱為蠶式飛彈(Silkworm)。
新一代中國國產的對艦飛彈主要是「鷹擊」系列,也是從海鷹系列演進而來。從1970年代起中國即開始研發「鷹擊-1」與「海鷹-3」型超音速對艦導彈,只是因為當時中國技術落後,因此耗費許多年才終於發展成功。之後還有海鷹2號岸艦飛彈發展,並以C-201蠶式飛彈之名號外銷世界各國,孟加拉、古巴、埃及、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緬甸、北韓、蘇丹、阿聯大公國等都配備此款對艦飛彈,如果說世界上對艦飛彈與彈道飛彈的飛彈科技擴散拜誰之賜?其實中國也要佔很大責任。
後來改革開放後中國國家體制運作恢復正常後,許多當年因為文革而停擺的研究計畫重新開始,遂使鷹擊6號對艦飛彈終於試射成功,成為中國首種純國產的對艦飛彈。 鷹擊-6飛彈本體7.365公尺長,彈頭500公斤炸藥,以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作戰射程110公里,最高速度0.9馬赫未超過音速,為主動雷達導引,是一種飛航式空艦導彈。1987年正式列裝在中國海軍航空兵武器序列。
1990年代後期,經歷1996年台海危機中美幾乎開戰,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到台海週邊威懾中國成功,中國發現本身的海軍與空軍都無力與美國對抗,於是開始第一階段的海空軍現代化進程。開始引進俄製飛彈,最終促成更多鷹擊系列飛彈的面世。
Kh-31P超音速導彈
首先就是從俄羅斯引進高新現代化的軍事裝備,我們不提空軍的蘇凱27系列等,就看海軍裝備就行。當時中國從俄羅斯引進Kh-31P超音速導彈,這是一款北約代號為AS-17氪型飛彈之反艦或反輻射飛彈,前蘇聯時期1988年就已經發明成功並開始服役,主要研發目的是要對美國航母戰鬥群進行超音速飛彈攻擊。
Kh-31系列飛彈採用一體化前端固體燃料火箭與後端沖壓引擎驅動,可達2.7到3.5馬赫速度,主要從俄製米格29、蘇凱27、蘇凱34等飛機空中發射,因此購買蘇愷27戰鬥轟炸機之中國隨即引進Kh-31P反輻射導彈使用。
Kh-31P射程達到110公里,採用被動雷達加慣性導引,是俄製第一款空中發射之反艦反輻射飛彈,因此頗受使用俄製飛機之世界各國軍方愛用,俄羅斯、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印度、中國、印尼、委內瑞拉、越南、秘魯、馬來西亞等國皆採購使用。甚至連美國麥道公司都買了好大一批Kh-31導彈用來模擬敵方來襲飛彈演習用,因此這款飛彈的技術細節幾乎已經被美方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