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藍綠白陣營先後決定候選人,象徵2024總統大選正式起跑,過去初選、徵召等爭議似乎隨之塵埃落定,但能否獲得自身基本盤的認同與支持、成功轉化成選票,仍是未知數。作為藍營候選人有利競爭者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最終未能擠下新北市長侯友宜代表國民黨出征大選,但他於5月13日特地到金門發表《金門和平宣言》,表達了他對當前兩岸局勢的基本態度與判斷。
部分台灣民眾認為,郭台銘作為在兩岸都有設廠的大企業家,政商關係良好,處理兩岸關係勢必能得心應手,然而他的《金門和平宣言》即使討好了若干泛藍選民,獲得了不俗的評價,卻也錯估了當前情勢,彷彿回到了馬英九於2008年競選的政見:「不統、不獨、不武」,被人批評了無新意,可行性甚低。
馬英九的「不獨」已成「華獨」
就當前台灣內部的政治氣氛來說,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3月底公布的民調顯示,「維持現狀」、「維持現狀看情況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等兩者加總後為63.4%,顯示「維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有人稱為「華獨」)的現狀仍是主流民意。而深受近年「抗中保台」、「和平保台」或「反共不反中」等論述影響,民間與朝野主要政黨對中國大陸普遍都無好感和正面評價,扣掉主張「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和「盡快宣佈獨立」的24.2%,剩下僅有7.7%的人明確傾向「兩岸統一」。於是,即便郭台銘大聲喊出「我心長照中華民國」,仍被視為不積極響應兩岸統一的「華獨」。
不出意外,郭台銘也搬出了馬英九愛提的「九二共識」,並將它解釋為「一中各表」即兩岸之間的「共識」。可是,「九二共識」雖然存在若干彈性的解釋空間與創造性模糊,但「九二共識」的核心要義—「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馬英九與郭台銘都喊不出口,自然也就無法擺脫「華獨」的嫌疑。
「不統」難以應對「促統」
其次,馬英九的「三不路線」始於2008年,經過15年的時間,不僅已經不能適應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發展,面對2012年上台的習近平與其之後更加積極的「促統」工作,「不統」的主張已對無力招架。有別於胡錦濤時期的徐徐圖之,習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明確宣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首開先例地將「解決台灣問題」與第二個百年(2049年)奮鬥目標相掛勾,宛如設下兩岸統一的「終極時間表」。反觀馬英九、郭台銘,乃至於侯友宜,都在此議題上閃閃躲躲、交了白卷。
這是由於大部分台灣政治人物根本沒搞懂現階段大陸想談什麼。很多人以為,現在還能停留在和大陸商量「兩岸要不要統一」或「以什麼方式統一」的層面。事實上,習近平在201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已明確告訴台灣,大陸現在思考的是「兩岸統一之後」如何進行「治理」的問題,兩岸可以就統一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安排進行協商,郭台銘卻說要「重新探索雙方認同的程序與原則議題」,與大陸說的完全不在同一個階段與層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