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條約》談判在即!「綠色和平」警告:毒塑膠大量生產、回收是死路

2023-05-24 18:40

? 人氣

2019年6月,日本東京一間塑膠回收公司的員工正在處理塑膠瓶(美聯社)

2019年6月,日本東京一間塑膠回收公司的員工正在處理塑膠瓶(美聯社)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多年來推動減塑運動,呼籲聯合國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條約》,規範塑膠從生產到報廢的整個生命周期。《全球塑膠公約》第二次談判會議5月29日至6月2日將在巴黎展開。「綠色和平」24日在最新一輪談判之前提出警告:「回收塑料會使毒害影響更大,回收塑膠不應被視為解決污染危機的辦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綠色和平」的警告是根據全球環境網絡(Global Environmental Network)近期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再生塑膠含有的毒性比其原始成分更大,而分解塑膠以進行回收循環利用,反而會將塑膠微粒污染散佈到環境裡。因此該研究得出結論:「本質上,塑膠不適用於循環經濟。」

科學家近日在北極冰雪中,發現高含量的塑膠微粒,顯示全球空氣中塑膠污染問題已日益嚴重。(AP)
科學家在北極冰雪中發現高含量的塑膠微粒,顯示全球空氣中塑膠污染問題已日益嚴重。(AP)

塑膠不應出現在循環經濟

去年,各國政府與企業代表召開《全球塑膠公約》首次談判會議(INC1),同意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並預期在未來兩年內進行談判。下周,新一輪談判將在巴黎舉行,但由於下周的會談未涵蓋發展中國家焚燒塑膠廢棄物的汙染問題,以及被邊緣化的拾荒群體,環保陣營擔心談判走向將被大企業利益左右。

「塑膠產業包含化石燃料、石化和消費品公司,把回收塑膠當作解決污染危機的方法,」綠色和平塑膠倡議負責人福布斯(Graham Forbes)說,「但實際上,塑膠的毒性會隨著回收而增加。塑膠不應出現在循環經濟當中,很明顯終結塑膠污染的唯一真正解決辦法是大量減少塑膠生產。」

2022年7月1日,印度政府宣布禁止使用、生產、進口及銷售19項「一次性塑膠」製品,包括免洗餐具、吸管、糖果盒薄膜包裝等。(AP)
2022年7月1日,印度政府宣布禁止使用、生產、進口及銷售19項「一次性塑膠」製品,包括免洗餐具、吸管、糖果盒薄膜包裝等。(AP)

僅9%被回收再利用,而且讓塑膠「更毒」

全球自1950年代以來已經生產了約80億噸塑膠製品,目前每年生產高達4億噸,而且不斷增長,若按照此趨勢,2040年的塑膠生產量將成長一倍,其中每年將至少有1100萬噸塑膠流入海洋。根據多項國際研究,已生產的80億噸塑膠當中僅9%被回收再利用,而且那些回收利用的再生塑膠,事實上含有更高濃度的有毒化學物質,對人類、動物和環境的潛在危害更多。

研究報告稱,回收塑膠通常含有較高含量的化學物質,例如有毒性的阻燃劑、苯和其他致癌物、環境污染物(包括氯化戴奧辛類及溴化戴奧辛)以及許多會影響人體賀爾蒙變化的內分泌干擾物。全球塑膠廢棄物的回收現況也凸顯環境不平等,廢棄物通常從高收入國家出口到較貧窮的地區,部分身處污染第一線的地區,仍然疲於應付各種形式的塑膠廢棄物。

塑膠微粒污染地球環境(美聯社)
塑膠微粒污染地球環境(美聯社)

國際污染物消除網絡(IPEN)科學顧問卡爾森(Therese Karlsson)解釋道:「塑膠就是由有毒化學物質製成的,而這些化學物質不會在塑膠回收過程輕易消失。科學清楚表明,回收塑膠是一種產生毒害的行為,整個回收過程都會威脅到我們的健康和環境。」

卡爾森說:「簡單來說,塑膠毒害了循環經濟和我們的身體,污染了空氣、水和食物。我們不應該回收含有毒化學物質的塑膠。真正解決塑膠危機的方法將需要,控管全球塑膠製品的化學成分,並大幅減少其產量。」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伴隨的口罩、外帶外送等需求更使塑膠垃圾量激增,恐導致海洋生態浩劫(AP)
口罩、外帶外送等需求更使塑膠垃圾量激增,恐導致海洋生態浩劫(AP)

環團盼《全球塑膠公約》達成減塑目標

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其目標是藉由《全球塑膠公約》,創建一個整體且全面的框架,促使大型跨國企業立即採取行動、加快發展循環再用的商業模式、大幅減少不必要的塑膠用量、從源頭解決塑膠污染問題,並推動各國政府確保安全和正義的塑膠廢棄物貿易和處理,同時為淘汰化石能源、減緩氣候危機打穩基礎。

綠色和平組織說,立即大幅減少塑膠產量是優先行動,這是邁向徹底消除原生塑膠生產的第一步,至於剩下的塑膠則必須盡可能重複使用後再丟棄,藉由低汙染的塑膠廢物處理技術來結束它的生命週期,而不是簡單的燃燒或掩埋。

WHO檢測出市面上許多大牌飲用水皆含有微塑膠成分。(AP)
WHO檢測出市面上許多大牌飲用水皆含有微塑膠成分。(AP)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