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用不著吊書袋,和大學生一樣,上維基百科看看也夠了。英文維基百科有一則〈Opposition to World War I (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條目,列舉了世界各國在第一次大戰時反戰的力量,有女性主義者、基督教和平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工團主義者等;國家則包括大英帝國所屬各國、俄國、美國、法國、非洲殖民地等,要請吳介民仔細挑選看看,哪一國算是侵略國的反戰?這條目的姊妹條目〈Opposition to World War II (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同樣涵蓋非侵略國的複雜光譜,哪裡能用侵略國才有反戰來胡亂概括。
英文維基百科也列了一個〈List of peace activists (和平主義者清單)〉,多達近千人,固然有許多是所謂侵略國的和平主義者,但也有太多非侵略國和被侵略國的和平主義者。吳介民還在同一個Q&A場合汙衊反戰人士,他說:「反戰在台灣現在變成一種混淆的公共論述,一方面還被認知作戰利用,開始有些概念上的滑溜及置換。有人稱,反戰是為了和平,因此為了和平,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包括委屈的和平、下跪的和平、投降的和平,最後,我們就是下跪委屈求饒,獲得苟延殘喘的生活。」,我們想請吳介民從維基百科的這個名單裡好好挑選一下,到底有多少和平主義者符合他說的下跪投降主義者?如果絕大多數不是,那是否表示吳介民才是在進行認知作戰,概念上滑溜及置換?
多像戒嚴時期的蔣公嘉言錄!
吳介民不可能不知道幾乎所有主張和平、非暴力運動的人,都屬於受侮辱、受歧視、受壓迫的群體。臺灣覺青耳熟能詳的,從印度的甘地不合作運動,到反越戰前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到石牆反同志歧視運動都是。要把主張和平的權利和選項從受壓迫者/受侵略者身上徹底排除,認為主戰/備戰價值擁有唯一的、普世的道德正當性,就是一種思想暴力。當這種思想暴力和統治者站在一起時,更有隨時變成獵殺國家叛徒的具體暴力風險。吳介民激動的質問:「我們該自問的不是『反不反戰』,而是『要不要團結』反侵略、強化國防,以嚇阻敵國不敢進攻」,這段話多像戒嚴時期的蔣公嘉言錄!
為何要特別列舉Thompson和Said來與吳介民對質?因為這是本土覺青的文化特性,習慣把西方各種進步、反叛的思潮永遠據為己有,即便本土政黨已經成為完全執政的完全統治者,在文化資本上仍然要化妝成反叛的面貌,因為政權的正當性來自「進步」,反正只要有「萬惡的共匪」存在一天,這個妝隨手畫畫都美過對手。信仰這種文化進步美妝的覺青,通常無法參與文化預算分配的頂層密室評審、沾不到國科會計畫的收編分潤,只能看著政治正確的文化名人得到置入行銷、搶到不需要公開招標的巨型計畫、外包選舉文宣製作等不堪的利益交換。協槓血汗覺青體驗到的是,從「哲學星期五」到《VERSE》宣揚的六零年代西方反叛文化價值,突然轉向要大家擁抱美國地雷、力挺延長兵役、和蔣介石一樣宣示反共備戰、還要出手痛毆曾經挺綠的天真反戰學者,怎麼說都和進步價值有所違和。大師必須解決這個焦慮,只是沒想到大師一出手,祕方不過是鄉民的偏方。
吳介民廣受討論的「中國因素」概念,其實來自美國右翼蘭德公司智庫早年的一個專案報告,也算台派進步論述吸收西洋保守偏方的一種特異功能吧。不過,與完全執政的當權者站在同一個舞台,還自以為正義的替西方反戰傳統辯護,這種對權力的無意識狀態,才是對六零年代的反戰、反文化精神最大的侮辱和背叛吧!
*作者為反戰連署學者之一、「平行政府」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