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爭取權益一定要發生衝突嗎?

2023-06-10 05:20

? 人氣

所謂的文化轉譯是將不同文化之間的「語言」轉換成自身或他人可以理解的形式。(圖/Unsplash)

所謂的文化轉譯是將不同文化之間的「語言」轉換成自身或他人可以理解的形式。(圖/Unsplash)

不知道各位讀者小時候有沒有向爸媽說出自己想要什麼的經驗?雖然有時候有些東西是單純想要,卻也有真的需要並向父母拼命解釋的東西吧!但就是會碰到即便你這樣做了,他們卻依舊不領情的狀況。這不是你沒辦法說服他們,而是他們沒辦法理解妳為什麼需要,這是因為你們即便是同個家庭,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仍不盡相同,無論是成長的年代、環境乃至於教育與生活經驗都不一樣,這也就造成你們之間對於同一事物的認知是不一樣的,並有著不同的盲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文化轉譯」是什麼?

既然大家的認知都不同,那有沒有一個有效的溝通方式呢?有時候筆者會去找家中跟筆者比較親近的人,有時候會是媽媽,有時候是大伯,因為他們比較能理解我想表達的東西,再用他們能讓爸爸理解的方式來跟爸爸敘述筆者的想法。

而這樣的方式其實就是一種文化轉譯,所謂的文化轉譯是將不同文化之間的「語言」轉換成自身或他人可以理解的形式。這裡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語言」並不只是單純的口語與文字,更包含了不同的價值及文化意涵,文化轉譯便是讓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人也能認知到這些價值與意涵的橋樑之一。

以筆者剛上大學時,挑選機車的經驗來說,當時爸媽就認為筆者的需求就是代步與方便就好,並以為筆者沒有很會騎機車,便想將家中的買菜速克達給筆者。但實際上這只是以他們的視角出發對筆者的想像,由於筆者在大學的生活圈並不大,並且日常其實還有腳踏車代步,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機車有點樂趣與操控感就好,但不能太無趣,所以心目中的車其實是二手的野狼。但筆者的爸媽其實還是很不解,於是我就找上了同為檔車騎士的大伯,請他幫忙把這些價值傳達給爸媽,最後筆者也成功得到一部野狼。

文化轉譯與社會運動

而大家有沒有發現,社會運動其實跟筆者一開頭講的狀況是有些類似的,小孩(社運者)要跟大人(政府)爭取某些東西(權益)。但社會運動常常到後來為了要堅持自身的立場,不願妥協而發生衝突甚至發生憾事,我想若是可以將自身要傳達的價值透過文化轉譯使訴求的對象理解甚至說服,衝突與憾事將可以大大減少。

台灣行人地獄的狀況近年來越來越嚴重。(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台灣行人地獄的狀況近年來越來越嚴重。(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以今年母親節時舉行的行人安全大富翁 全台行人罹難路口串聯 快閃活動為例,行動者的訴求利用了活動的日期以及康乃馨、黑衣等元素來展現行動者所在乎的價值。在交通政策相關的官員眼中,車禍中造成的行人傷亡可能就是數字、許多冷冰冰的數據來代表他們的施政成果,但在這些行動者的心中卻是無數逝去的親友與破碎的家庭。所以他們利用家庭中最重要的母親這個符號,與官員眼中那些沒有溫度的數字結合,傳達出受到車禍影響的不只是那些被劃為冰冷數據的受害者,更牽連到背後無數的家庭與當事人的親友。但政府當局更要等到台灣被外媒評論為「行人地獄」才有比較明顯的應對措施,這顯示出政府更在意的是形象與可以具現化的數據,也就是官員眼中的價值所在。透過這樣的活動便達成文化轉譯的效果,將雙方眼中的價值達到串聯的效果。

缺少文化轉譯的情況正是政府沒有辦法有效接收民意的原因之一,由於制定政策的官員甚至少數所謂民意代表與民間的環境有著過大差距,導致官員們與這些民意代表沒有辦法看見問題所在,乃至於問題被提出後也不了解問題的癥結點。正是有這樣的差距,我們才更需要文化轉譯這樣的橋樑來做雙方的連結,攜手走向更好的未來,台灣是個多元的民主國家,筆者希望透過文化轉譯可以讓更多族群的聲音能被有效地聽見。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大二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