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近平會見布林肯說的一些話,我想布此行成果已經超出雙方的預期。習近平告訴布林肯:「總體上雙方談的是坦誠深入的」;「雙方同意共同落實好拜習會在峇里島達成的共識」;「雙方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也取得了進展、達成共識,『這很好』。」
中美關係可能因布此行產生什麼進展?外界都在拭目以待。如果根據去年「裴洛西訪台事件」後,中共外交部所宣布的「三項取消」和「五項暫停」,前者包括: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取消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取消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後者包括:暫停中美非法移民遣返合作,暫停中美刑事司法協助合作,暫停中美打擊跨國犯罪合作,暫停中美禁毒合作,暫停中美氣候變化商談。
我認為其中涉及非傳統安全的部分,可望在短期內恢復;但在涉及傳統安全方面,布林肯坦言,中國拒絕重啟軍事溝通管道。因此兩軍交往只能限於工作層級。此外,布林肯這次訪問,可望促成更多美國高階官員訪陸,包括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 Yellen)、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M. Raimondo),以及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關鍵是這些高層互訪,能否為習近平11月前往舊金山參加亞太經合會領導人峰會,做好鋪路的工作。
美國已故眾議院議長歐尼爾(Tip O'Neil)說過,「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政治」。中美今天面臨的內部壓力,會限縮雙方談判所需的妥協空間。
例如,布林肯表示美國並不尋求在經濟上壓制大陸;認為貿易增加、大陸的經濟成功對美國也有利。但布也強調「某些特定科技」必須受到把關,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我認為這就是「去風險,不脫鈎」(de-risking,not decoupling)的具体表述;但美國國會最近祭出多項遏制中共的法案,卻是要擴大對中脫鈎範圍,並以全面脫鈎為目標。
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日前在台北發表演講時指出,美國政壇的「反中歇斯底里」(anti-China hysteria)現象,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利益,讓他非常擔憂。拜登必須處理美國內部的平衡問題。
習近平權力已定於一尊,但他也會感受到,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可能迫使他無法在美國面前「示弱」。根據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中國人的國際安全觀」民意調查報告顯示:37.4%的中國民眾對美國的印象非常消極,21.7%比較消極,28.7%中性,換句話說,近六成對美國沒有好感;印象比較積極和非常積極的,加起來僅12.2%。
總之,國際關係「沒有永久的敵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從「聽其言」判斷,中美高層在布林肯此行當中,都表達了避免衝突的意願;但中美關係「乍暖還寒」,能否「解凍」,恐怕只有等待進一步的「觀其行」了!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