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把美國晶片大廠美光科技納入黑名單後,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日前宣布,將自8月起對半導體相關金屬鎵、鍺實施出口管制,被解讀為北京在美中科技戰的第2波反制。不過,資深媒體人唐湘龍於節目《風向龍鳳配》中示警,中國正建立起經濟制裁的決策模型,下波管制項目若是鋰、稀土,就不得了;前立委蔡正元則認為,貨幣戰爭很可能會是未來美中下個戰場。
唐湘龍指出,相對美國已對祭出進、出口管制手段對付敵人非常嫻熟,中國目前正在整理自己的軍火庫,經濟制裁對美國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手段,但中國才剛起步開始建立自己的經濟制裁決策模型,北京目前正在盤點在經濟制裁的手段上,自家軍火庫有哪些武器是可以用或堪用的軍火。
唐湘龍說明,足以堪用的經濟制裁必須具備4個條件,包括產業關聯度夠不夠大,是否為「散彈槍」能開一槍就造成最大的傷害,且替代性要很小,實施進出口管制時,很難找到其他替代品,而後座力很低也是重要條件,不能祭出制裁後還傷到自己,最後的附帶條件是該產品的價格彈性要很小。
唐湘龍:中國此舉可彰顯「有宏觀考量」
唐湘龍直指,北京將美光列入黑名單禁止中國企業採購,現又祭出鎵、鍺的出口管制,是在進行雙向的制裁測試,且出口管制也沒表明限制誰,只是從昔日的報備制變成許可制,後續想必就是外交或是商業談判的過程,但中國就是在建立制裁模型的有效性。
唐湘龍分析,中國正在嘗試除了武裝力量、國際影響力外,在經濟上能否透過最小成本發揮最大效果,尤其鎵、鍺對中國來說,要對國際社會說明跟理解其實是能有個說法,因為採鋁礦再電解出鎵的生產過程非常耗能,生產鎵、鍺是高耗能且高污染的產業,附帶價值也不高,對中國而言要付出很多的代價。
「我不能不做嗎?我不能不付代價嗎?」唐湘龍認為,若中國以考量到對環境傷害,只想做到自給自足的程度,其實也是種說法,因為這是產業的現實,生產鎵、鍺對中國現在能源使用的效率、對氣候變遷的要求、環境污染的管控,是可以不要供應的,況且其附加價值很低、賺的很少。
唐湘龍重申,中國若以此作為解釋是能通的,還能彰顯自身有更宏觀的考量,國際社會不要動不動就覺得北京是在制裁、報復,只是恰巧鎵、鍺的產業關聯度很大,確實是很好的制裁品項,且北京也可以藉此和其他國家談判,若要中國供應鎵、鍺,雙方可以來細談供需問題。
不只科技戰?蔡正元:美中未來在各方面都會構成對峙
然而,唐湘龍示警,鎵、鍺對高科技業可能會有點痛,還沒有到真正的痛,但未來若中國對鋰也祭出管制,由於鋰的適用性非常廣,祭出限制恐不得了,甚至若真對先前傳出的稀土實施管制,就更不得了,可見中美互相用經濟手段的報復模式才剛開始,「真正會讓你大痛的軍火庫的武器還在後面。」
至於美中科技戰的未來發展,蔡正元研判,雙方不會僅限於科技戰,軍備、武力方面的戰場也正在默默的開啟,美中已從最簡單的商品貿易到金融、科技、軍武,未來在方方面面都會構成對峙的緊張局面,而在金融戰上,中國其實是相對有一定的優勢,因為這是華盛頓的軟肋。
蔡正元解釋,美國聯邦政府財政支出非常龐大,現在聯邦準備銀行的縮表工程也遇到龐大障礙,導致美國的通貨膨脹及經濟衰退,就像幽靈般不斷的盤旋在華盛頓的頭上,相對的中國則有高度優勢,所以近期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訪中就是想盡全力從中國再多借點錢。
不過,蔡正元也說,儘管美國是「帶著槍」來借錢,但這也是美中間很強的金融戰爭,尤其近期人民幣走貶,更突顯美中經濟學家不同的思考模式,一邊是擔憂會影響到美國想要打壓中國產品在全世界所占的比例,另邊則是憂慮中國是否不夠強大,可見貨幣戰爭很可能會是未來下個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