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增大卻供給減少的「雙重打擊」
2021年度,文部科學省首次對師資不足現況進行了調查。妹尾說,文部科學省其實很早以前就意識到了教師缺口問題,但沒有採取相應的對策。
「戰後的日本教育重視地方分權、地方自治。公立學校教職工的任命,基本上都由都道府縣和政令市自行決定,所以文部科學省堅持認為師資不足問題歸地方政府負責。而地方政府則擔心錄用教師多會大幅增加人員費用,且非常擔心少子化導致教師人數過剩。沒有國家的支持,地方政府是不會下決心增聘教師的。」
然而,對於教師的需求卻一直在成長。
「有身心障礙、需要細心關照的特殊班級學生正在增加。普通班級一般35名學生,而特殊班級最多不超過8人。而且,只要接收1名不同身障類別的學生,就要開設一個新的特殊班級,並為此配備教師。」
「隨著過去同一批次大量錄用的那一代教師行將退休,很多地方政府推進了教師的更新換代,也因為此,作為休產假、育兒假時的需要,確保代課教師的必要性也增加了。」
另一方面,教師人才供給卻在減少。「參加教師錄用考試的學生少了,而且他們同時參加民間企業或其他行政職位的招聘考試,最終很多學生都沒有選擇當教師。這必然導致落選人員減少,專職和兼職老師的供給也就隨之而減少。」
在需求增加、供給減少的「雙重打擊」下,就出現了當前的師資不足的問題。
「休不了產假,無法選擇不教特教班,只能希望更多人報考教師職位。」但是,學校現在已經被貼上了「黑心職場」標籤,這種情況下很難重獲年輕一代的關注。
遠遠高於「過勞死亡線」的超長工作時間
學校是勞動方式改革進展最緩慢的職場之一。根據經合組織的調查(2018年),日本小學和國中教師每週工作時間分別為54.4小時和56.0小時,在參加調查的國家和地區中是最長的。
此外,聯合綜研在2022年針對公立學校教師實施的線上調查顯示,他們每月平均加班123小時,大大高於月加班80小時的「過勞死亡線」。
據妹尾介紹,最近4、5年,公立學校幾乎都採用了考勤卡或IC卡來管理工作時間。但據說,有些教師下班打卡之後仍繼續工作,有些教師把工作帶回家去做,或者休息日也要指導開展社團活動。他們中很多人都沒有向學校申報加班。
教育重視地方自治,國家、都道府縣、市區町村在其中的職責區分相當複雜。此外,在授課方式和活動策劃等方面,教師擁有一定程度的決定權。「在學校教育一線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教育實踐,而與這一優勢相伴的,是在勞務管理和超長時間勞動上存在責任不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