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網站於本(7)月19日報導,美國官員要求台灣釐清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於日前發表的一段具有爭議性的談話。賴表示:「當台灣總統可以進入白宮時,我們就已達成所要追求的政治目標。」拜登政府並未證實上述「要求釐清」的報導;我方總統府發言人則強調,美方未向賴團隊做相關表示。
台灣讀者對於《金融時報》這篇報導的撰稿人之一、該報大中華區特派員席佳琳(Kathrin Hille),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席佳琳曾在蔡英文2012年競選總統時,於前一年9月15日撰文,引用當時歐巴馬政府的一名官員的話,報導美方懷疑蔡勝選後,「是否願意並能夠繼續維繫台海兩岸近年享有的穩定關係」。據說,這篇報導對蔡英文當時打的選戰,造成很強的「殺傷力」。
無獨有偶,賴清德今年1月15日剛當選民進黨主席,席佳琳就撰文表示:「美國擔憂賴可能令兩岸緊張升高」。席佳琳的報導使「疑賴論」一度甚囂塵上。在席佳琳隨後對我進行的一次電話訪談中,我趁便問及她的說法是否屬實,席回應「疑賴」不止來自一名美國行政部門的官員。
賴清德強調他的大陸政策主張會是「蔡規賴隨」,但我認為兩者對於兩岸關係的定位,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賴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至今沒有和「台獨」劃清界線;而蔡的「互不隸屬說」,則是前總統李登輝當年所提「兩國論」的翻版。重要的是,蔡執政以來一直避談「台獨」問題,因此和美國之間建立了相當牢靠的互信關係。
賴清德深知與美國互信不足,故強調「不能讓有心人散播懷疑美國的言論」,影射對手「親中」,並向華府「交心」。賴於本月5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提出台海和平的「四大支柱」。《BBC News中文》引述多名學者的分析,認為賴清德的目的是為了減弱其「台獨」的形象,爭取美國對他的信任。
我認為《金融時報》此次的報導不會是空穴來風。賴清德想對美國「交心」,反而加深了中共的「疑心」。美國擔心賴清德矯枉過正,從而打亂了拜登政府此刻對中美關係的布局。
例如,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在本月19日舉行她就任以來的第三場記者會上說,美國近期尋求與中共對話是非常大的「戰略」問題。孫表示:「台灣是我們之間會討論的項目,但並不是中美之間會討論的唯一議題。」這個說法表明了拜登政府目前對外政策的優先秩序。
事實顯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最近都相繼前往中國大陸訪問。雙方討論的問題確實相當廣泛而複雜,但懸而未決的是敏感的中美軍事關係。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日前訪問北京,一般認為,他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促使美中軍事交流解凍。季辛吉在會見中共國防部長李尚福時表示,美中任何一方都承擔不起把對方作為對手的代價,希望美中兩軍應該加強溝通。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一番「走進白宮就是完成政治目標」的說法,引起美方關切。(柯承惠攝)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今日精選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