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降評之舉 美國財長、諾貝爾獎得主都不認同
對於惠譽下調美國評級一事,美國財政部長葉倫隨即出言反對,認為此舉是任意且過時的,惠譽的決定不會改變美國和世界各國投資人的認知,美債仍是世界上最安全和流動性最高的資產,美國經濟基本因素強勁。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也批評,雖然有理由擔心美國赤字,但美國的償債能力無庸置疑,「認為美債會出現違約風險的想法是荒謬的」,惠譽也未提出任何有用的新見解;過去幾個月的數據表明,美國經濟比大家想像的更強韌,這對美國債務的信譽有利。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直言,惠譽這一決定將遭嘲笑,即使按照他們自己的標準也說不通,「這背後肯定有故事,但無論如何,都是關於惠譽的故事,而非美國的償債能力。」
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認為,降評美國是「一個奇怪的舉動」,多數經濟學家及分析師可能同樣對於降評原因和時機感到困惑,這不太可能影響市場。
不宜過度依賴信評機構
事實上,台灣中央銀行在2011年美國遭標普降評之際就曾提醒,信評機構的信用評等常具「錦上添花、落井下石」的順循環(procyclical)特性,因此信評可供參考,但不宜過度依賴。
舉例而言,信評機構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前,對CDO等衍生性商品及SIV等結構性商品給予AAA級最高評等,但事後證明,部份此類商品均無投資價值,導致投資人蒙受重大損失,信評公司的可信度遭受質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0年10月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信評機構的評級行動存在順循環的懸崖效應,例如降級觸發賣盤,引發連鎖及外溢效應,導致金融市場動盪不安。
為了減輕信評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IMF建議各國主管當局應降低相關法規對信評機構的依賴,並且加強對信評機構的監管。
此外,英格蘭銀行於2011年3月發布的研究報告、國際清算銀行(BIS)及歐洲央行(ECB)的相關報告與講稿都曾提到,信評機構的主權債信評等確實存在問題,呼籲各國主管當局不要過分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