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訪台的消息,在六月初開始出現於各大臺灣媒體。其中聚焦在陸委會的作法,一開始有關單位當然以表歡迎,後來又表明專案申請須符合主旨,接著輿論矛頭又指向陸生訪臺費用高,堪稱「高級旅遊團」,再到後來陸委會則表示無法回答准不准許入臺,因其不是主管機關。一系列的新聞報導下來,讓人看得有如霧裡看花,雲裡霧裡不知所以。曾經以為這樣的參訪安排還要一年半載才有可能成行,畢竟牽涉到公部門的行政程序,許多事情無法馬上有結果。直到七月許多交流場次確認後,才意識到陸生團赴臺在即。
7月15日陸生抵臺,所有的準備似乎都還未來得及就緒。反之,回顧四月隨馬前總統赴陸祭祖,陸方所有的安排都是縝密且高效的,都不禁讓人覺得應邀前來訪臺的暑期回訪團,在臺灣也能感受到盡善盡美的服務品質。臺大作為參訪院校之一,社團成員大約是來訪的一周前,老師才告知成員們,學生交流茶會的具體時間地點,並於週六的讀書會時間討論接待的形式。無論如何,這樣的交流都是讓人引首期盼的,大家在面對即將到來的訪團接待更是難掩雀躍之情。
陸生團的行程終於開始緊鑼密鼓的進行。於7月17日上午該團拜訪了長風基金會,聆聽江宜樺董事長談臺灣民主發展的回顧與前瞻,而江董事長擅長的學術領域是政治思想,因此能夠和大家談的不外乎就是美中臺關係或者是兩岸關係。臺灣所用的民主制度,眾人所熟知的五權憲法、政黨輪替等,都可以更好的讓陸生了解,臺灣的社會脈絡有其沿革和治理之道。看似無序和例行的政治杯葛,其實也是臺灣政治的循環機制,縱而使得整體社會氛圍是活躍且獨具創意的。
「乒乓外交」一詞在美中近代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象徵著在冷戰時期的敏感環境下,東西方世界一直僵持的意識形態開始「破冰」。這次的訪團的隨行成員,有一位奧運金牌選手,她的名字叫丁寧。當我看到政治大學乒乓球隊同學與她互動時,內心是十分感動的,因為原來我們也可以放下心中彼此的成見,做一些軟性交流。在蔡政府執政的兩個任期中,因美為抗衡中國大陸而逐漸有所親臺,臺灣也在這樣的國際趨勢下,減少與陸互動,無論是向美持續增購軍備項目,抑或是到美設晶片廠,這些都無形中刻意避開與中國大陸的直接交流,更像押寶式的選擇避險把重要的晶片製程,部分轉移到美國。現在的世代不同以往那般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但若兩岸能夠像1971年美中的「乒乓外交」那般,給彼此一個機會有來有往,這或許是一個好的重開機。
馬英九前總統曾於任內對兩岸關係提出「互不承認」、「互不否認」,即在憲法的定位下,兩岸皆不承認對方主權,雙方是一種特殊關係,彼此互不承認主權,且互不否認政權。其實兩岸事務跟所有的事情一樣都是做中學學中做,不斷溝通調整。兩岸在這麼多年的分治下,確實有了這麼一點點的不同,但相互尊重是基本。當兩邊都有了這些善意的表態,實際作法就要搭配好,其中包括接納不同立場的想法,不能有單方面的決斷,而是共謀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最後便是有來有往,在互動之下能夠讓人產生期盼,希望有一天雙方老百姓都可以自如的往返兩岸。至於現階段是什麼樣的關係,時間最後會給出答案。
一切的交流都是短暫且讓人意猶未盡的。在臺大交流的短短十分鐘,讓我碰到了從湖南大學來臺交換過的校友,也碰到爽朗積極主動的湖大同學。只要雙方彼此還有互動,即使只有一面之緣交談時間不長,但俗話說得好,見面三分情感情只有常保持聯絡才會親,希望友誼能夠長存於彼此心中。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AS)、大九學堂第一期學員,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