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訂定2025年的發電模式目標為:天然氣50%、綠能20%、燃煤30%、核能0%,也就是要追求「2025非核家園」目標。然而,即使是在外界大力批評目標將確定跳票之下,蔡政府仍然堅持目標,認為「綠能」目標受到3年疫情、缺工、原物料缺乏、加上在野黨制肘拖累,2025年只能達到15.5%,但20%的綠能仍可於2026年10月達成,台灣能源政策是在「正確」的道路上。
民進黨堅持「非核家園」,讓台灣達成「零碳」目標更加渺茫
然而,就算「綠能」可能在延後一年左右達標,其他的能源目標要達成還是相當困難。經濟部能源局資料顯示,台灣2022年的發電占比,燃煤占42%、天然氣39%、再生能源8%、核能8%、燃油2%、水力1%。該局認為今年綠能可以提高10%,讓綠能比重迎頭趕上、趨近目標。我們不知能源局的樂觀從何而來,目前天然氣廠和接收站、風電和光電建設進度都在落後之中,可能要請上天幫忙,才可能順利達標。
只是,更重要的問題是,這樣的能源比重設計,難道對台灣是最適當或最好的嗎?當然,每個國家條件和環境不同,難以直接對照評價,但還是可以提供參考做比較研究。以一般最重視的美國為例,其2022年的發電配置是:天然氣39%、再生21%(風力和太陽能14%、水力6%、生質和地熱1%)、燃煤20%、核能19%。和美國當前的能源配置比較,最大的差異是,我國放棄了核能,所以必須用更高的天然氣和燃煤比重,來替代其發電量。但是,這樣的差異發展,合理嗎?
任何人都知道,燃煤是最糟的發電模式,除了排碳之外,還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但為了廢核,蔡政府只能設定較高的燃煤比重(30%),而且讓目前過渡期間的燃煤比重高達40%(相對於美國的20%),讓國人籠罩在烏煙瘴氣之中,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價。目前台灣天然氣發電和美國的比重類似,但台灣依照目標,還會大量增加天然氣發電比重到50%,製造大量的二氧化碳,讓台灣設定2050年達到「淨零排碳」的目標困難重重。蔡政府為了「非核家園」,加上問題重重的零碳路徑規劃,已讓台灣隨先進國家同步達成「零碳」目標的機會極端渺茫。
「風電、光電、天然氣」脆弱性與成本皆高於核電
更難令人理解的是,在颱風盛行的台灣,風電和太陽能的發電設施,能否捱過颱風摧殘,都未經嚴謹論證和試驗,太陽能板設置在南部海岸已衍生大量執行貪腐、氣溫驟升破壞宜居,天然氣接站收遭到民怨抗拒,能否持續設置也在未定之天。即使可以設置,也有遭圍堵時儲量兩周內即會用盡的國安風險,到底要如何消除風險,以及作為「基載電力」的脆弱性要如何矯正,迄今也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