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各懷鬼胎的「陸客來台」

2023-08-16 06:00

? 人氣

台灣觀光業者及藍營人士砲轟蔡英文政府以意識形態治國導致兩岸交惡,令旅遊業蒙受其害,有部份業界人士更揚言上街遊行抗議(屏東縣政府提供。)

台灣觀光業者及藍營人士砲轟蔡英文政府以意識形態治國導致兩岸交惡,令旅遊業蒙受其害,有部份業界人士更揚言上街遊行抗議(屏東縣政府提供。)

最近,「陸客來台」又成為熱門話題。原因是八月十日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第三批恢復旅行團出境目的地共七十八個國家的名單中,台灣未被列入,台灣觀光業者及藍營人士砲轟蔡英文政府以意識形態治國導致兩岸交惡,令旅遊業蒙受其害,有部份業界人士更揚言上街遊行抗議。陸委會則回應,中國雖於五月十九日同意台灣旅客組團到中國旅遊,但卻未同步開放中國旅客組團來台,因此在對等雙向互惠原則下,禁團令將在兩岸協商後才會解除;陸委會再補充強調,台灣已鬆綁登陸自由行,至今仍未獲得對岸善意回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八月十一日,行政院釋放善意,宣佈優先恢復旅居中國以外地區的中國旅客來台觀光,即所謂「第三類大陸人士」,但部份觀光業者仍譏諷是「脫褲子放屁」,並表示這些人每年只約八到十萬,佔整體入境旅客0.8%左右,效益不大。

若要透徹分析「陸客來台」的重啓問題,需先了解它的結構。「陸客來台」簡單分三類:第一類為配額出境旅客,如旅行團團客;第二類為個人遊或持商務簽證旅客;第三類為旅居外國的中國旅客。三者中以團客人數最多,但由於旅行社低價競爭,團客消費能力下滑,且消費範圍受團隊控制和壟斷。第二類旅客以青壯年居多、消費力最強,更偶有高端客戶,其消費面能深入社會各階層,令一般民眾受惠。第三類旅客亦即當年陸客全面開放前的第三地來台旅客,他們量少但具經濟實力,或早已到訪過台灣。

「陸客來台」政策,各方都有自身的利益盤算

對中國政府言,這是經濟包裝的政治統戰任務,假若這是純粹的惠民德政,那應當無條件及不變地實行。可是,自二○○八年開放陸客來台伊始,只要遭遇兩岸政治事件,如中國召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旅遊法或台灣舉行地方、總統選舉和施行具爭議性政策等,來台陸客人數都會突然緊縮遞減。這手法不單運用在台灣,二○一七年三月,北京以南韓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為由,亦暫停開放中國民眾前往南韓團體旅遊。所以,龐大的中國旅客消費力就如同貿易戰利器,以商逼政,企圖影響對方內需市場,煽動當地人民與政府紛爭矛盾,促使其向中國屈服或接受談判條件。例如這次未開放陸客來台的原因之一,有猜測指是中國報復之前蔡政府不批准中國七十幾位官員來台參加夏季旅展所導致,然而,台灣觀光業者及藍營人士便即群起譴責政府,還要遊行抗爭,這便陷入中共分化台灣內部的政治目的。另外,「陸客來台」始自當年胡綿濤對台懷柔政策,不過根據小笠原欣幸的分析,中國雖然曾採購台灣水果、養殖魚,加上陸客消費,但在台灣選舉時卻幾乎沒有發揮影響作用,例如屏東依舊是綠營穩定票倉,只有花蓮對觀光紅利略有吸引力,如此推斷,當宣示「台灣問題終究要解決,總不能這樣一代一代拖下去」的習近平繼任處理台灣問題時,「陸客來台」將是更強硬的政治籌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