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和韓國首腦(拜登、岸田文雄和尹錫悅)日前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三方峰會,其主要動機是防範來自中國的威脅,朝鮮和俄羅斯的威脅則是其次的。峰會指責北京的侵略行為,特別是在南中國海的「危險和侵略性」行為。峰會上,美日韓三國還「就應對中國對台灣威脅的共同語言達成一致」,承諾抵制「任何通過使用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
與中國日益緊張的關係促使了美日韓開始展開「共同行動」,並希望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美國打算將三國聯盟的關係「永久化」,不因政府權力更迭而改變。
拜登和他的兩位客人發起了一個類似於北約的三方聯盟(一個名為「戴維營原則」的新聯盟)。這個聯盟可與北約相媲美,儘管沒有在發生襲擊時提供援助的軍事義務,但其許多內容也構成了跨大西洋聯盟(北約)的內容:密切的軍事和情報合作,聯合軍事演習,三邊熱線,相互承諾在衝突中立即密切協調。如果北京侵犯其中一個國家的安全利益,聯盟就必須考慮所有三個盟友的反應,在極端情況下還包括軍事協調行動。另外,日本和韓國甚至可能連接其防空系統,以協調的方式攔截來自朝鮮或中國可能的導彈襲擊。
歐洲靜觀其變
歐洲國家對美日韓三國聯盟的建立基本上持傍觀者(靜觀其變)的態度,官方媒體多以客觀報導的方式予以回應,而政府則沒有或避免明確的表態。這可能與俄烏戰爭經久不息、歐洲疲於應對而缺乏足夠的精力和興趣去關注美國的這一安全努力有關。儘管從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利益角度出發,歐洲國家樂於見到三國聯盟在東北亞的形成——畢竟中國在南海和台海地區的日益加劇的軍事擴張和脅迫也令歐盟和北約歐洲成員國深感擔憂,並認為有損於歐洲在亞太地區的利益。
中俄準軍事同盟加固
與美日韓三方聯盟相對,北京則加強與莫斯科的準軍事聯盟關係,近來較為突出的表現是:中國和俄羅斯持續在日本海、東海、太平洋西部(包括美國阿拉斯加)海空域出動大量軍艦和戰機進行聯合戰略巡航。今年7月,中國防長李尚福會見俄羅斯海軍總司令,以加强两國的軍事聯繫和尋求與美國和西方的抗衡。 8月,李尚福訪問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目的也是尋求加強軍事合作,削弱美西方主導權。為慶祝朝鮮戰爭停戰70週年,平壤特邀中國和俄羅斯高級官員參加慶祝活動。這是中俄朝加強聯繫的最新表現。另外,中國還在南海一些島礁新建機場和其他設施,以抵禦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對該海域的主權聲索。
東亞冷戰格局初定
美日韓三方「小北約」成形,凸顯美國在東亞乃至西太平洋地區不斷增加軍事存在的努力。與之相對應,中俄也加強在該地區的共同軍事存在和聯合軍演和戰略巡航。針尖對麥芒,美日韓「小北約」與中俄(包括朝鮮)「準軍事聯盟」儼然形成一種(新)「冷戰」的對抗格局。
日後,在兩個陣營的對壘下,要么由於雙方勢均力敵、「誰也吃不了誰」,讓這場「新冷戰」難以轉化為熱戰,要么美中因為缺乏或拒絕溝通導致誤判而引發戰爭(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戰)。換言之,兩大軍事陣營(「小北約」、五眼聯盟、美日印澳、澳英美三邊軍事聯盟與中俄朝準軍事聯盟)的對抗,將成為印太地區地緣安全格局的基本底色。
*作者為德國明斯特大學政治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