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電動車廠「極星」在美國白宮附近開設新的經銷據點,開幕式上華府市長包瑟爾(Muriel Bowser)表達歡迎之意,認為「極星」進駐可以促進華府能源轉型,而經銷商執行長則盛讚極星的「瑞典工藝」,並未提及該品牌與中國的關連。
從瑞典富豪(Volvo)獨立出來的電動車品牌「極星」(Polestar)總部仍設於瑞典,但已經成為中國吉利的子公司。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近期的全球銷量超越特斯拉(Tesla),與其相較,「極星」知名度可能較低,不過卻是首間大舉進軍美國市場的中資電動車公司。2022年極星的美國銷售量接近一萬輛,數字看起來可能不大,但數據顯示,「極星」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中國電動車進口商,而且極星訂定了更遠大的目標:計畫2023年底以前在美國開設40個零售據點,並於2024年在南卡羅萊納州的工廠生產電動車。
近年來,美國政界和汽車公司都擔心能源轉型可能讓中國車湧入國內市場。中國的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2022年佔全球出口量的三分之一。2021年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參訪密西根州的福特汽車(Ford Motor)電動車工廠,他表示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在將在美國生產這些汽車和電池,或者仰賴其他國家。」拜登指出,目前在這場競賽中,中國無庸置疑處於領先地位。
China’s EV industry is ascendant; it accounted for one-third of global exports last year. Does Polestar’s expansion into the U.S. confirm politicians’ fears of Chinese EVs flooding the market? https://t.co/JF4ngXIAH1
— Foreign Policy (@ForeignPolicy) September 4, 2023
「極星」進軍美國是否證實了美國政界的憂慮?《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報導,分析師指出在美國政策助益下,目前美國的汽車製造商處於優勢。拜登在福特工廠發表演說以來,政府採取重大舉措幫助國內汽車產業迎頭趕上。2022年眾議院通過《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電動車與電池若符合美國製造組裝的條件,便可享有消費稅與生產稅賦減免等優惠。如果消費者購買一台在北美洲組裝的電動車,其電池主要也在北美製造,且含有在美國或自由貿易協定夥伴國開採、精煉的礦物,可獲得至多7500美元(約24萬新台幣)稅務補貼。
這些保護主義的政策之基礎,是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進口車課徵的25%關稅,而且新規範已經產生巨大影響。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環境政策教授透納(Jay Turner)分析,2022年美國電動車產業的投資額超過500億美元(約1.6兆新台幣),且在阻止中國電動車進入國內市場方便頗有貢獻。
Chinese EV makers are set to double their share of the global auto market by 2030, presenting a "a crisis moment" for Western firms, UBS says https://t.co/oreO0v7Vsc
— Bloomberg Green (@climate) September 5, 2023
「極星」對於美國市場的態度在中國品牌當中是個例外。多數中國電動車公司都在尋找更友善的市場,例如歐盟和逐漸成長的東南亞市場,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就明白表示美國市場「不在我們的考量範圍」。在歐盟,外國進口的電動車關稅只有10%,而且可以獲得補貼,根據《路透》(Reuters),中國品牌已經佔據今年歐盟電動車銷量的8%,而且這個數字有望在2024年攀升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