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瞄準美國市場的中國汽車公司來說,挑戰不只在經濟層面,更在政治層面。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目前83%美國人對中國抱持負面觀感,中國汽車產業諮詢公司「Sino Auto Insights」總裁塗樂指出情緒因素會左右車子和房子的消費行為,「因此中國電動車公司若想要進入美國,他們需要建構信任,而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WATCH: The cash-strapped Swedish carmaker Polestar, founded by China's Geely and Volvo Cars, posted an operating loss of $274.4 million, down from $627.3 million a year ago, while revenue rose to $685.2 million from $589.1 million https://t.co/zMtweggKRj pic.twitter.com/kkkPd6CDvd
— Reuters Business (@ReutersBiz) August 31, 2023
就這點而言,比亞迪就比極星遜色。「極星」隸屬中國公司、在中國製造汽車,但以瑞典元素行銷,尤其它過去是富豪汽車在賽車領域的合作夥伴。汽車科技顧問諮詢公司「ZoZoGo」執行長鄧恩(Michael Dunne)認為這點很重要,「如果我們觀察進軍海外的中資品牌,就會發現那些傾向西方的品牌發展最好。他們不會與美國顧客發生摩擦,可能也不會與政府發生摩擦。」
「極星」與富豪的關係,使其得以在南卡羅萊納州的富豪工廠進行生產,這是一大優勢。拜登政府依據《降低通貨膨脹法案》鼓勵這類外國投資,但在美設廠是中國電動車公司的一大難題,例如福特汽車與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簽約授權技術,卻受到強烈反對,維吉尼亞州州長楊格倫(Glenn Youngkin)撤回了該州主辦工廠的決議,而工廠正由眾議員調查。其他中資電池公司也面臨類似問題。
塗樂表示,儘管面臨各種挑戰,中國電動車場還是可能參照「極星模式」,繼續嘗試拓展美國市場,畢竟這個市場潛藏龐大利益,無法忽視。他們會先忍受高額關稅進口產品以測試市場,成功的話就在當地建設工廠,不過塗樂說所有政策障礙和政治層面的限制,都顯示美國短期不大可能被中國電動車攻佔。鄧恩指出中國汽車公司「感受到中美關係如此糟糕,所以現在不是進軍美國市場的合適機會,而著眼2025年之後的時期。」這代表「極星」仍會是現階段唯一打入美國的中資電動車公司。
‘It’s just crazy’: How the U.S.-China energy race imperils the climate fight https://t.co/fLvqZtnVEe
— POLITICO (@politico) May 18, 2023
儘管美國的傳統汽車製造商和政界都鬆了一口氣,但市面上缺乏中國電動車,卻影響了美國的脫炭目標。交通運輸在美國碳排放佔據最大比例,而拜登政府的目標,是在2030年以前將汽車銷量的一半轉變為電動車。由於中國電動車平均而言比美國電動車便宜許多,市場缺乏中國車可能會使人們降低購買電動車的意願。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能源政策專家麥怡瑞(Ilaria Mazzocco)指出,這對美國官員來說是個兩難情境,「如果你實施更多保護主義政策保護國內市場,你也在減少競爭,而競爭正是促進產業進步與價格下降的因素。」
問題不只在中國電動車進入美國所面臨的障礙,也在於電池使用中國原料的限制。中國精煉的鋰、鈷、石墨(電池主原料)超過全球一半,且生產了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電池正極和負極。根據《降低通貨膨脹法案》規定,如果汽車的電池含有「受關切外國實體」(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出產的礦物或零件,這輛車就無法獲得稅賦減免。這些規範仍有商議空間,但如果法案嚴格執行,有資格獲得稅務優惠的電動車將大幅減少,連帶減緩電動車的換購速度。
WATCH: Europe's carmakers are fretting over China's EV prowess at Munich’s IAA car show this year. Eight percent of new electric vehicles sold in Europe so far this year were made by Chinese brands https://t.co/lww49RG13G pic.twitter.com/7XeTuQuKJJ
— Reuters Business (@ReutersBiz) September 5, 2023
整體而言,《降低通貨膨脹法案》仍是綠色交通的巨大推力,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這項法案已經讓2030年的預期電動車銷售量提高近10%至52%,這也達到拜登政府設置的目標。然而BNEF運輸部門主任麥科拉撤(Colin McKerracher)表示,《降低通貨膨脹法案》首要目標其實是產業政策,其次才是氣候政策。
不過以氣候和經濟角度來看,美國產業優先也有可能得到回報。麥科拉撤指出該法案正在開放投資,這將帶來電池化學以及其他綠色科技的新突破,長遠來看,《降低通貨膨脹法案》的規範具有正面影響,「你這時後退一步,未來可能前進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