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過中國大陸旅遊,對中國大陸的印象應該會是隨處可見的標語,可謂是充滿標語的世界,在中國大陸各地的慶祝活動中,經常能見到「偉大復興」、「中國夢」、「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等口號,在路上也能看到「做個文明的中國人」,甚至是餐廳都會看到「光盤運動」。
拋開成見,翻轉印象
這次我參與江蘇交流團,被翻轉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標語跟我四年前到中國大陸相比減少了許多。第一晚參加了本次海峽兩岸文化月的開幕活動,感受到了陸方心意。我們被安排在視野極佳的中間位置,節目準備的特別用心彷彿來到了春晚錄影現場,無論是燈光還是效果都特別細膩,節目帶領著我們感受中華文化之美,看著節目的同時,我回想在臺灣似乎逐漸感受不到中華文化,十分可惜。
「我在這裡挺好的。」這是在蘇州工作的臺灣青年們一起告訴我們的話。要知道,離鄉背井是多麼艱辛,他們要說出這句話時要有多大的勇氣,也許是為了活動順利,又或者是為了交流的推動,但至少都讓我們了解兩岸生活的異同。
「交流」的意義
依稀記得第一晚遇到的小姐姐友伴。那時沒想到我們一拍即合,而且生日只差10天。在第一個晚上,其他志願者看到我們比「心」的照片時,直呼這個畫面太美了,頓時我還未意識到他的意思,原來我們就在第一晚完成了交流的第一步。雖然跟小姐姐友伴接觸的時間不多,但這段珍貴的回憶已收藏我心。
蘇州的行程著重在交流上,雖然無法參觀古城體會「一朝入姑蘇,滿眼是江南」的臻于化境,卻也因為交流而化解彼此的陌生。人們時常會排斥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但透過深入的交流與互動,跳脫原先的刻板印象,理解彼此相同或不同之處,即可用包容、理性的態度尊重彼此的差異。
在深入的對談中,我們認識到彼此生長背景的不同,有著不同的獨特性,然而這些獨特性都是相當珍貴的,且是在交流的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希望未來不只是兩岸,也期許世界各地青年可以有更多深入互動的機會。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小時候超討厭背詩詞,長大後這些詩詞竟然變成了朗朗上口的旅遊指南,就像「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述說的寒山寺,有著詩詞的襯托,更能想像它的美感。
個園、東關歷史文化街、瘦西湖等美景映入眼簾,更能感受到畫中有詩,曾經我也很討厭地理課要背大陸老母雞地圖,更討厭歷史課要背那些與我無關的過去。沒有實際走過根本無法體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就是這麼回事。現在反倒想重拾課本去了解那些經典,蘇州跟揚州真的是很值得旅遊的地方,這些美景無法一一呈現,但已收藏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