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有半導體設備的製造商,只是技術與國外差距大,例如上海微電子能生產光刻機,是中國最領先的廠商,但其最先進的產品只是年底可交付的28奈米DUV光刻機,雖然中國內部已視為一大突破,能確保成熟製程的晶片生產,但這與ASML的技術差距大到N個世代,而且,這還只是尚未實現的「傳說」,更未被驗證其設備的好壞。
因此,華為新機是有帶來單點突破的意義,但對中國半導體產業而言,要突破美國制裁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不過,華為新機帶來幾個問題、也讓美國政府陷入兩難。有部份看法認為這代表制裁無效、反而讓中國「升級」、美國失去市場,因此應放棄制裁,持此看法者多為業者。但也有部份看法認為這代表制裁「太寬鬆」,應該祭出更嚴厲、甚至全面性的制裁才對,國會議員當然就持這種看法,官方的反應則相對保守,因為放鬆或更嚴厲都是各有利弊。
要美國政府放鬆制裁,在兩黨一致反中、抗中下,形同政治自殺,不可能作到,因此不必考慮。但要再對中國祭更嚴厲甚至全面性的半導體封鎖與制裁,也有困難、必須再作評估,一個原因是「形而上」的:美國為了讓半導體制裁合理化,因此強調針對尖端製程、以避免中國用在軍事上,如果變成全面性、針對一般製程技術也制裁(如成熟製程的半導體設備亦禁止出口到中國),就會讓其制裁失去「正當性」─雖然其針對軍事的說法亦有問題。
另一個原因則是務實的商業考量─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對尖端製程的制裁,已讓美國半導體業者損失不小、怨言不斷,ASML也是在美方龐大壓力下不得不配合;即使如此,中國市場還是占這些大廠營收的3-5成。如果緊縮變成全面性的制裁,不難想像其商業影響與衝擊─當然,還有反彈。更長期的影響則是美國廠商失去營收,造成無力繼續深化研發、保持領先,同時逼迫中國實現半導體自主,最終還是失去原有的優勢─單是這次華為新機的出世,分析師就認為美國高通的晶片銷售將因此減少。
因此即使有華為新機案例,但大概率上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制裁仍會維持原貌,頂多微調。但從此案例亦可看出,只要投入的資源(時間與成本)夠多,以中國的人才與資源,終究會取得進展;而制裁讓中國在成熟製程晶片的市占率更高,其影響也值得注意;美國的制裁最終是否會為自己創造出更具競爭力的對手,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