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玄觀點:社會溫暖之光,實踐貧窮者尊嚴

2023-09-15 06:40

? 人氣

作者提到,一位退休長者在自己的家鄉捐獻畢生積蓄訂閱刊物,實現弱勢學子的文化平權,讓教育的種子在故鄉萌芽茁壯。(圖/愛美語提供)

作者提到,一位退休長者在自己的家鄉捐獻畢生積蓄訂閱刊物,實現弱勢學子的文化平權,讓教育的種子在故鄉萌芽茁壯。(圖/愛美語提供)

今年是大選之年,各候選人紛紛提出動輒數億、數百億元計算的政見,欣見各項福國利民政策的論辯成為選舉主軸。但如果過於簡化社會問題,或者只是流於競相加碼的大撒幣比賽,則是令人擔心。國家政策資源的配置不能不慎,更期待有權力者能以社會群眾為師,致力改善社會不平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聯合國組織將每年的10月17日定為國際消除貧困日,請世界各國在當日提出有關消除貧窮的具體活動,喚起對全球貧富懸殊族群、國家與社會階層的注意與援助,這也正是臺灣最需要面對的社會議題。如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17項指標的第一項「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消除貧窮應優先於任何施政。

長年以來,臺灣社會基層的溫暖之光,總比政府施政來得快速且有效率,而那些良善微光,讓不同的弱勢者得以藉著這點光走出黑暗。直到今日堪稱富裕的臺灣,很難想像仍有學生因家庭貧困被迫中斷學業。一位熟識的國中校長捨棄任何擔任明星學校校長的機會,只選擇在最偏遠、最缺少資源的學校從事教育志業,每天奔波為學生籌募生活費、照顧學生三餐,自己走過的路,深刻知道貧窮代代複製的苦。「教育之道無他,唯有愛與榜樣而已」。

教育平權不僅是在校園應該要做的事,也包括在資訊和文化的平等權利。政府每年倡導閱讀日,鼓勵學生閱讀,但曾經思考過有多少偏鄉孩子因為地區、經濟的貧窮無法享有閱讀的權利,也因此失去與世界接軌的機會?一位退休長者在自己的家鄉捐獻畢生積蓄訂閱刊物,實現弱勢學子的文化平權,讓教育的種子在故鄉萌芽茁壯。

作者擔心偏鄉孩子因為地區、經濟的貧窮無法享有閱讀的權利,也因此失去與世界接軌的機會。(示意圖,取自Pixabay)
作者擔心偏鄉孩子因為地區、經濟的貧窮無法享有閱讀的權利,也因此失去與世界接軌的機會。(示意圖,取自Pixabay)

民間在政治以外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良善召喚,讓擁有資源的人願意將自身擁有分享出去,更重要的在於落實福利循環,以「優勢觀點」看見每個受助者的優勢,培訓他們也可以有能力,進而從受助者成為助人者。身心障礙者透過復能及專業技能指導,訓練他們為獨居長者整理家務、清潔環境,或者修繕房屋、水電工媽媽為弱勢家庭修理電燈設備等,這是最暖的修繕、行善。

2022年臺灣低收入戶人數為28.8萬人,占全臺總人口1.25%,臺灣貧窮率僅1.3%,遠低於日本貧窮率15.4%、南韓15.1%,臺灣貧窮率比起日韓,還不到十分之一。這些乍看美好數字的背後,隱藏的是法定貧窮之外的更多看不見的實際貧窮人口黑數與接不住的斷裂人生。

如果從低收入戶的年齡族群來看,臺灣65歲以上貧窮人口(低收入戶人數)逐年增加,2011年2萬5千人,2022年則達到4萬5千人,幾乎翻倍。加以過去3年來,疫情衝擊庶民經濟,加上通膨來襲,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據主計總處統計,2022年所得最低20%家庭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到3.1%,遠高於所得最高20%家庭的2.82%。低所得家庭的通膨率皆高於高所得家庭,顯示低收入族群面臨更高的物價壓力。

中秋、重陽節只能烤肉、發敬老重陽金嗎?縮短貧富差距不能只是靠個人或民間努力來達成,也不能只是歸於單一問題。維持貧窮者尊嚴,是最基本的人權,讓每個人能有尊嚴活著,期待各個候選人能有更全面的政策藍圖。

*作者為雍展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