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資料大商機》選摘(1):更透明、更開放、更多參與

2015-05-20 04:30

? 人氣

此外,因為行動正在吞噬一切,App經濟當紅,加上許多國外開放資料的成功應用以App形式呈現,這兩個沒有關係的概念在台灣被莫名其妙扯在一起。然而開放資料要考慮「數位包容」,理應以能讓最多人,尤其是弱勢者近用為目標,App只是一種形式,不該是全部。政府若委託廠商製作App,或是暗示廠商自願回饋,反而扼殺外部開發者的機會,加值不成反減值。正確的作法應該是維持高品質且即時更新的開放資料庫、提供免費接取的API、然後適當給予開發者名譽上的鼓勵。好現象是,三年多以來,這樣的情形已經大幅減少,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跟民間開放資料推動人士的協作也越來越多,好案例不斷出現。雖然跟本書中羅列搜集的諸多案例比起來或許還不足,但我認為已經在正確的軌道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本書作者將他對開放資料的通透理解清楚地呈現,我相信任何對此議題感興趣的人,包括政府、企業、創業者、資料科學家、非政府組織、科研人士...看完都會感到收穫極大。我看完之後,也回想起過去多年來與同事一起努力的計畫,若能結合開放資料,肯定能產生更大的效益。像是胖卡與聯合勸募合作的NPO數位輔導計畫,就是協助小型NPO組織將營運資料重新整理,找出更高效率的作業方式;莫拉克災情資訊中心也是透過爬噗浪跟推特等社群網站找到應該但尚未被處理的求救或災難訊息;如今主要推動的多個垂直媒體,都努力在生產優質內容跟營運社群的同時,也整理各產業的資料,例如搜集台灣科普資源、台灣創業公司資訊、台灣影視音產業表演者社群帳號..等等,這些資料其實都可以用開放資料的方式釋出,我想這是我會立即推動的。

本書中提到結合開放資料的「選擇引擎」則啟迪我更多想像。據我所知,醫療界、教育界、創業界...很多界,都很討厭「評鑑」這件事,認為勞師動眾、但都是表面工夫,而且扭曲了重要的議程。這些評鑑的共通點是政府的要求,那更好的評鑑方式是什麼?可不可以用開放資料加上群眾意見的方式來做呢?更好的評鑑這件事本身是否就是商業機會呢?就像是美食之於愛評網、Yelp,或電影之於 IMDB或爛番茄。儘管一些朋友對我這個構想覺得窒礙難行,甚至怕不理性的聲音會搞砸評鑑,但看了本書之後,我認為實在值得推進,我相信各個如今陷入窘境的產業跟用戶之間也會有更多良性交流。

最後,我想開放資料的氛圍要能延續,有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更多人一起動手,本書中提到美國的 Challenge.gov 是個創造參與的好方法。而在台灣,眼前就有一個最好的機會:苗栗縣政府的六百多億負債。我們除了批評政客跟生氣以外,有沒有辦法利用開放資料,用務實可行且創新的方式檢討、解決一部分債務呢?我建議政府可以跟民間一起來場駭客松,同時把更多縣府資料開放,不管怎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都會更清楚一些事情,如何?

*本文為《開放資料大商機》的推荐序文,作者為泛科學總編輯。

*《開放資料大商機》由時報出版,已於日前上市,風傳媒與時報出版合作先刊出精華。

開放資料大商機封面
開放資料大商機封面, 由 shaowei.lu 發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