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初期並未給與中東地區應有的注意力。他上任一年半後才展開首度中東之行,先後到訪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沙烏地阿拉伯。拜登此行的目的是修復與盟國的關係。誠如2022年10月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所說,拜登政府希望「通過在美國伙伴間建立政治、經濟和安全聯繫,促進中東地區一體化。」
但拜登的中東政策顯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華府智庫中東研究所(Middle East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埃爾金迪(Khaled Elgindy)告訴「美國之音」說,「拜登政府尚未逆轉甚至都沒有批評前總統川普2019年承認以色列吞併戈蘭高地的決定。也沒有像前幾任總統那樣,呼籲結束以色列對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的占領。」
拜登中東政策的另一個目標就如他多次強調,是「不會在中東留下真空,讓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填補。」尤其面對日益加劇的中美戰略競爭,拜登認為必須遏制中共在中東地區的經濟影響力。
對中共而言,中東地區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三大洲,位於「一帶一路」的交會點,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共不斷深化與中東國家的經貿關係,並常年穩居中東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中東地區盛產石油,許多國家希望中共購買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氣。
這次以巴爆發衝突後,中共立即透過中東問題特使翟雋,表達中方「反對和譴責傷害平民的行為,呼籲立即停火。」翟雋認為以巴衝突的關鍵,是遲遲未能公正解決巴勒斯坦問題,而根本出路就是落實「兩國方案」。中共在成功促使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復交後,試圖在以巴之間保持平衡,但這不符合以色列的期待。以色列認為北京對哈瑪斯的恐怖攻擊,反應不如美國表現的那麼強烈。
北京的難題是必須考量她和伊朗的關係。伊朗聲稱哈瑪斯的突襲行動是巴勒斯坦人的「自衛行為」,但在西方紛紛譴責哈瑪斯時,伊朗毫不掩飾地表達其對哈瑪斯的支持。眾所周知,伊朗對巴勒斯坦激進組織,長期提供資金和武裝援助。
以巴衝突或許為擬於下月舉行的「拜習會」,提供了一個必要性因素。「911事件」曾是中美關係的一個轉捩點,時任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當晚就致電布希總統,向美國和遇難者家屬表達關切,並「譴責所有恐怖主義暴力行動」。布希不久即出訪中國大陸,表示將與中共建立「建設性合作關係」。
俄烏戰爭和以巴衝突帶給臺灣的啟示是,烏克蘭和以色列人民面對戰爭威脅時,都展現出強力的自我防衛意志;其次,民族、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歧異,如果產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結果必將形成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台灣內部也存在嚴重的民族、文化和國家認同危機。政客經常運用認同問題騙取選票,把民主異化成為民粹,結果造成台灣嚴重的政治和社會不安,並有引來外患的可能。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