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南洋國家主要包含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區內組有東南亞國家協會
南洋或稱東南亞(Southeast Asia,SEA),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出現新地區名稱,可概分為陸、海兩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馬來西亞的砂拉越和沙巴、汶萊、東帝汶、印尼、菲律賓及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東亞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及海嘯活動頻繁。除新成立的東帝汶外,區內十國組成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即「東盟」、「東協」或「亞細安」組織。「東南亞」一詞在1839年由美國牧師霍華德馬爾科姆(Howard Malcolm)在他的「東南亞旅行」一書中首次使用,其定義只包括陸域部分。二戰時期盟軍於1943年成立東南亞司令部(SEAC),「東南亞」一詞因此被廣泛使用。
貳、南洋擁有世界上約50%熱帶山林,擁有大量碳儲藏,惟近年快速流損
2012~2015年間印尼每25秒就失去一個足球場面積的雨林,用以種植棕櫚油、生物燃料、食品、化妝品和其它產品等經濟作物,其中多採焚燒方式清空林地,因而破壞自然生態棲息地,大火造成的毒煙更嚴重危害東南亞人民健康;2018年9月14日美國費耶特維爾的非營利組織,可持續發展協會分析師Philip Curtis,分析衛星圖發現森林喪失的5個原因,分別是:野火、人工伐木、大規模農業、小規模農業和城市化。2001~2015年期間,大約27%的林損是用於大規模的耕作和牧場。在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其它地方,反對砍伐森林的法律往往缺乏或執行不力,導致這些地方的森林毀損速度不僅沒有減緩,反而有更加速的趨勢。
東南亞擁有世界上大約50%的熱帶山林,這些高地生態系統擁有大量的碳儲藏和可觀生物多樣性物種。根據2021年6月28日自然永續(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發表調查結果顯示,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高海拔森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變成農田,生態避風港因而已面臨嚴重危險。該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分析森林損失的高解析度衛星資料和最先進的碳密度分佈圖,以量化本世紀前20年東南亞森林毀損的狀況。研究結果顯示2000年代時期,森林流失主要集中在低海拔,但到了2010年代,已經顯著轉移到更高海拔的林地。研究人員計算得知,2001~2019年間,東南亞損失約61萬平方公里,比泰國面積還大,其中31%的森林流損發生在山區,相當於18萬9,100平方公里的高原森林,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轉變為農田和人工林。該研究更發現有加速毀林的趨勢,到2019年每年森林流損總量的42%發生在高海拔地區,森林毀損範圍的邊界以大約每年15公尺的速度往高海拔上移。在寮國北部、緬甸東北部以及印尼的東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森林損失移往高山地變化的情形尤其顯著,這些國家森林整體損失也最為嚴重。
参、南洋的天堂雨林遭嚴重損毀,破壞碳儲能力,全球沸騰更加嚴峻
印尼為了種植棕櫚油、紙漿和造紙等經濟作物,常採「火耕」傳統方式,因而每隔幾年就會造成當地大量霧霾,對公共健康構成威脅。2015~2019年印尼因焚燒數百萬公頃土地,造成災難性的霧霾,導致碳排放創新高,部分地區更充滿有毒的黃色煙霧。2019年9月11日印尼農民火耕引發森林大火,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都深受霧霾侵襲,這場野火燒毀面積逾93萬公頃。
2018年的10月30日在日內瓦召開第一次空氣污染與健康全球會議指出,空汙微粒有增加罹患心血管、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的風險。科學家指出若野火引發的霧霾情形延續10年,可能導致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平均每年有36,000人早死。因為森林會吸收大量溫室氣體,擁有大量的碳儲藏能力,並減緩全球暖化,砍伐與焚燒樹木因耗損森林導致氣候暖化。位於東南亞以至太平洋群島的天堂雨林,近年出現非常嚴重的非法砍伐活動,印尼估計有近80%的砍伐活動屬於非法,全球森林面積正以每年減少73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陷全球沸騰危機更加嚴峻。
肆、近年極端氣候災難風險更加衝擊南洋地區國家
依據穆迪投資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於2022年10月3日發布的自然氣候風險報告顯示,柬埔寨、印尼、寮國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具高度氣候風險負面影響,菲律賓更屬非常負面,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的實際氣候風險為中度負面,對汶萊和緬甸則沒有評估。菲律賓更被聯合國列為「最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國家」之一。
菲律賓:2020年10月25日颱風「莫拉菲」登陸呂宋島南部。2020年11月1日遭遇2020年第18個颱風天鵝(國際名稱Goni,菲律賓稱Rolly),也是當中最強的,造成至少20人喪生,卡坦端內斯省內有8個城鎮,約2萬5,000棟房屋被颱風摧毀,80%的電線桿傾倒。莫拉菲與天鵝颱風接連侵襲重創菲律賓尚未復原,2020年11月14日又遭逢梵高(Vamco)侵襲,重創首都馬尼拉,逾39人死亡、數十人失蹤,梵高颱風是2020年侵襲菲律賓的第21個颱風。
2021年12月16日超級颱風雷伊(Rai)侵襲菲律賓,世界百大景點著名衝浪勝地施亞高島(Siargao),高達95%的區域受到破壞。2022年9月颱風諾盧(Noru),6小時內迅速增強風速,被歐美氣象單位以「前所未見」形容超級颱風,於2022年9月26日登陸菲律賓北部,肆虐馬尼拉北岸布拉干省(Bulacan)。緊接著2022年10月16日尼莎颱風(Nesat)登陸菲律賓北部,劇烈暴雨淹沒村莊和農田。2022年10月27日奈格颱風(Nalgae),菲律賓當地稱為"Paeng”颱風肆虐菲律賓,根據菲律賓國家減災與管理委員會(NDRRMC )發布之奈格颱風最終報告指出,此次事件造成164人死亡及28人失踪,是2022年全球死傷第二高的風災(巴西里約熱內盧州的暴雨造成230人死亡)。菲律賓近年受極端氣候的「風暴連環」災難,受創嚴重損失難以估計,因此被聯合國列為「最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國家」之一。
印尼:印尼為了種植棕櫚油、紙漿和造紙等經濟作物,大量樹木被砍伐後,因失去森林提供的安全網,導致土壤侵蝕和不穩定加劇,山林地區居民乃遭受雙重打擊。2019年12月31日晚間開始的極端降雨,觀測到24小時377毫米的降雨量,是自1996年以來最高的單日降雨記錄,2020年新年除夕大雅加達地區遭遇7年來最嚴重洪災,雅加達郊區勿加泗(Bekasi)的水位甚至到達2樓,死亡人數逾60人,是自2013年之後死亡人數最多事件。2020年7月17日印尼蘇拉威西島(Sulawesi)爆發洪水,數條河川潰堤,洪水帶來的淤泥流入數千棟房舍、政府辦公室與公共設施,造成逾36人死亡及66人失蹤。雅加達是印尼首都集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因為長期地層下陷、人口多且密集、海平面上升威脅等原因,讓雅加達在遭遇極端降雨事件時,具有淹水高風險。印尼雅加達2020年兩起洪災事件,共造成71人死亡,經濟損傷嚴重。除了持續以工程手法整治水患外,印尼政府也決定以遷都方式,減緩因人口數過多所帶來的問題,並促進印尼區域均衡發展。
2021年熱帶氣旋塞洛亞(Seroja)為印尼、東帝汶和澳洲等國帶來強風暴雨,導致山洪暴發與土石流,造成印尼181人死亡與東帝汶42人死亡。氣旋塞洛亞是自2008年以來印尼經歷最強熱帶氣旋,也是造成印尼史上罹難人數第2多的氣旋,最多為1973年的氣旋弗洛勒斯,造成1,653人死亡。印尼氣象氣候負責人提出警示,由於氣候變遷導致近年印尼周邊的海水平均溫度,已從26oC升高至30oC,印尼必需為更多劇烈的熱帶氣旋侵襲做好準備。
柬埔寨:柬埔寨國土多為平原,因受森林過度砍伐,每年雨季來臨時,都免不了有大片區域淹水,因此高棉傳統建築多採高腳屋。2020年10月9日因為暴雨,馬德望省巴薩水庫大壩部分坍塌,2020年10月14日近20個省份受洪災襲擊,包括菩薩、馬德望、和金邊市等,導致上百萬人受災,上萬人流離失所,12人不幸身亡;以及10條國道被淹、12座橋樑及13座大壩等受損。
越南:2020年10月6日越南河內市受寒流與熱帶氣旋南卡颱風(Nangka)雙重影響,連日暴雨導致承天順化省水電大壩發生2次山崩,造成17名建築工人失蹤及13搜救員遇山崩全殉職。自10月初開始持續發生的大雨造成越南中部地區暴雨與洪水重創,造成數十人喪生,2020年10月18日發生4~5波像炸彈爆炸般土石流,更造成102人罹難,其中包含兩名將領及逾20名官兵,是越南歷年來天災最大軍損事件。
緬甸:2023年5月14日熱帶氣旋摩卡(Mocha)侵襲孟加拉和緬甸,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表示,摩卡在穿越孟加拉灣(Bay of Bengal)直撲緬甸時,最大平均風速達到每小時259公里,相當於5級颶風,是十多年來侵襲孟加拉灣(Bay of Bengal)的最強風暴。重創居住在房舍簡陋不堪,約100萬洛興雅(Rohingya)難民區,造成嚴重人道災難。緬甸超過860棟房舍和14家醫院或診所損毀,29人喪生。2023年7月起緬甸水災已影響9個邦及地區,包括若開邦、克欽邦、克倫邦、孟邦及欽邦。2023年10月10日緬甸商業大城仰光附近城鎮勃固(Bago)降雨量創新記錄,逾14,000人流離失所。緬甸在雨季通常會出現為期數月的豪雨,但人為導致的氣候變遷已進入沸騰時代,使得緬甸天氣也更加極端。
馬來西亞:2021年12月16日起,受熱帶性低氣壓過境影響,導致馬來西亞許多地方極端降雨,受災範圍、破壞程度皆是歷史上前所未有。除了東海岸3州外,吉隆坡、雪蘭莪、霹靂、馬六甲與森美蘭等,也都在同一期間內一連下幾天的滂沱大雨,從18日凌晨開始發生水災。截至2022年1月5日,這場水災已經造成54人喪命及2人失蹤,這是自2014年馬來西亞東海岸大水災,導致21人死亡以來的最多死亡記錄。
伍、結論:
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2022年報告,過去50年來因氣候變遷衝擊,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平均每天都會發生。災害發生的頻率不僅持續增加,造成的死亡累積已超過200萬人,而其中發展中國家就佔了超過91%。人類因燒煤、石油和天然氣以及砍伐焚林等不當生活模式,不斷排放溫室氣體已導致全球沸騰時代來臨。森林會吸收大量溫室氣體,對抗氣候沸騰有很大幫助,同時也能維持許多物種生存的家園,因此守護森林是避免全球沸騰惡化必須堅持的目標。全球有超過10億人生活在山區,森林流損對這些依賴森林資源和下游社區的人們有深遠的影響。因此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於2021年11月2日會議,各國領導人承諾在2030年前終結森林濫伐,包括加拿大、巴西、俄羅斯和印尼等共128個國家,這些國家擁有全球大約85%的森林。然而擁有世界第3大雨林和簽署國之一的印尼,於2021年11月4日卻翻臉不認帳,認為最新氣候目標與印尼的國家發展有所衝突。印尼環境部長更在推特抗議稱:強迫印尼在2030年終結森林砍伐,既不公平也不恰當。然而印尼近年來為了種植經濟作物,大量砍伐樹木後更採火耕引發森林大火,2019年野火甚至燒毀面積達93萬公頃,若不簽署承諾在2030年前終結森林濫伐,對全球氣候沸騰與極端氣候災難危機無疑更將雪上加霜。
*作者歷任飛航總臺主任氣象員、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全球沸騰張泉湧專欄作者及《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及《圖解大氣科學》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