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湧觀點:全球沸騰陷危機---南洋大面積森林被焚毀,碳儲藏流損災難更加嚴峻

2023-10-26 05:50

? 人氣

2019年印尼詹比省的天空因大火造成灰暗的橘色。(圖:Muhammad Adimaja Greenpeace)

2019年印尼詹比省的天空因大火造成灰暗的橘色。(圖:Muhammad Adimaja Greenpeace)

壹、南洋國家主要包含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區內組有東南亞國家協會

南洋或稱東南亞(Southeast Asia,SEA),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出現新地區名稱,可概分為陸、海兩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馬來西亞的砂拉越和沙巴、汶萊、東帝汶、印尼、菲律賓及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東亞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及海嘯活動頻繁。除新成立的東帝汶外,區內十國組成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即「東盟」、「東協」或「亞細安」組織。「東南亞」一詞在1839年由美國牧師霍華德馬爾科姆(Howard Malcolm)在他的「東南亞旅行」一書中首次使用,其定義只包括陸域部分。二戰時期盟軍於1943年成立東南亞司令部(SEAC),「東南亞」一詞因此被廣泛使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南洋或稱東南亞之地圖。(圖:作者取自網路)
南洋或稱東南亞之地圖。(圖:作者取自網路)

貳、南洋擁有世界上約50%熱帶山林,擁有大量碳儲藏,惟近年快速流損

2012~2015年間印尼每25秒就失去一個足球場面積的雨林,用以種植棕櫚油、生物燃料、食品、化妝品和其它產品等經濟作物,其中多採焚燒方式清空林地,因而破壞自然生態棲息地,大火造成的毒煙更嚴重危害東南亞人民健康;2018年9月14日美國費耶特維爾的非營利組織,可持續發展協會分析師Philip Curtis,分析衛星圖發現森林喪失的5個原因,分別是:野火、人工伐木、大規模農業、小規模農業和城市化。2001~2015年期間,大約27%的林損是用於大規模的耕作和牧場。在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其它地方,反對砍伐森林的法律往往缺乏或執行不力,導致這些地方的森林毀損速度不僅沒有減緩,反而有更加速的趨勢。

東南亞擁有世界上大約50%的熱帶山林,這些高地生態系統擁有大量的碳儲藏和可觀生物多樣性物種。根據2021年6月28日自然永續(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發表調查結果顯示,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高海拔森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變成農田,生態避風港因而已面臨嚴重危險。該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分析森林損失的高解析度衛星資料和最先進的碳密度分佈圖,以量化本世紀前20年東南亞森林毀損的狀況。研究結果顯示2000年代時期,森林流失主要集中在低海拔,但到了2010年代,已經顯著轉移到更高海拔的林地。研究人員計算得知,2001~2019年間,東南亞損失約61萬平方公里,比泰國面積還大,其中31%的森林流損發生在山區,相當於18萬9,100平方公里的高原森林,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轉變為農田和人工林。該研究更發現有加速毀林的趨勢,到2019年每年森林流損總量的42%發生在高海拔地區,森林毀損範圍的邊界以大約每年15公尺的速度往高海拔上移。在寮國北部、緬甸東北部以及印尼的東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森林損失移往高山地變化的情形尤其顯著,這些國家森林整體損失也最為嚴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