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遺體在北京火化:主政十年,他為中國經濟留下了什麼?

2023-11-02 17:00

? 人氣

這種改革背後的邏輯是,中國長期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事事都要管」,後來過渡到雙軌制,即便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後,依然面臨這種慣性,造成制度性交易成本過高。李克強甚至回憶過,改革開放前他在農村插隊時,春荒時節婦女兒童要逃荒要飯,甚至還要去大隊蓋公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李克強進一步解釋這項改革的意義,「簡政放權有利於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激發市場活力,也可以用它去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

這種改革涉及面極為廣泛,在他上任之初,僅國務院各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就達到1700多項,還有省市縣級,多如牛毛的審批,讓企業辦什麼事都要「跑斷腿」——比如民辦學校招生簡章和廣告備案核准、棉花加工資質認定等等。

李克強目標在第一個任期的五年,砍掉三分之一冗餘事項,最終兩年就提前完成。整個十年,砍掉了三分之二的審批事項。效果也立竿見影,在實施簡政放權第一年,新註冊企業就增加了30%左右。

一位曾經在景德鎮經營工藝品公司的法國企業家向BBC中文表示,他當時去當地的政務大廳註冊公司,每天都去,工作人員一看到他就說「老外來了」,然後就告訴他去哪個窗口辦什麼事情,不到兩周,他就把公司辦起來了。「對於一個中文不太好的外國人來說,這太不可思議了,後來我去日本經營餐廳和酒店,效率完全比不了。我也在想,這或許是中國經濟發展快,日本經濟停滯的原因吧。」

不僅如此,李克強還對政府部門的實際開銷下了三剪刀:他要求當屆,政府性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擴建;財政供養人員總量只減不增;「三公」經費只減不增。這一表態在民間輿論頗受好評。

在李克強位於安徽的故居,紀念的花朵層層累積。
在李克強位於安徽的故居,紀念的花朵層層累積。

破壁者:「如果沿用老辦法,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微信了」

破壁者,作為一個文化語碼,出現在中國近年最知名的科幻小說《三體》中,指破解人內心真實的想法。在李克強去世後,一篇舊文《破壁者李克強》被廣為轉發,用以紀念這位前總理。

事實上,李克強打破的並不是意識形態的壁壘,也不是政策的壁壘,而是觀念的壁壘。

比如李克強在90年代主政河南之時,這個農業大省,連年豐收,卻富不起來。他提出,「要想農民富裕就必須減少農民」。

此言一出,爭議甚囂塵上,這位彼時42歲的中國最年輕省長,也解釋了背後邏輯——光靠種糧是不可能讓這麼多人口富裕起來,必須讓種糧集約化、現代化,讓更多農民變成工人,利用小麥大省的優勢,發展糧食深加工,創造更高價值,才能讓全省富起來。

之後即便李克強離任,河南也一直沿著這條道路發展,時至今日,河南製造了全中國一半的火腿腸,七成的速凍水餃,六成的速凍湯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