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立委守土有責,自己的選戰得靠自己打贏,沒有柯文哲站台,難道就要躺平等輸嗎?舉例而言,台北文山區國民黨老將賴士葆,固然希望藍白合,就算不合,又豈會將江山拱手讓人?民眾黨張其祿的挑戰,儘管憑添選局變數,又豈會將連任的底氣,寄希望於民眾黨的退讓?而民眾黨已提名的區域立委,又何嘗讓的出來?是讓立委的得總統?讓是讓總統的得立委?
更重要的,政黨合作是一次性的談判?還是重複賽局?藍白談合與國親合大不相同,兩個政黨理念未盡契合,國民黨的重返執政,民眾黨要力求壯大,一次合作並非長久的婚書,四年後一切推倒重來,此刻國民黨「顧全大局」,讓柯為正,副手還任他挑(柯正侯副情況一樣),果若贏得政權,四年後的總統大選,還有國民黨叫板的空間嗎?同樣的,侯正柯副,若能勝選,四年後的總統大選,侯、柯是否還要再談判一次?由是觀之,藍白合,即使不是為政治利害的一次性苟合,但重複賽局的緊張關係,絕對不會因為合成而緩解,反而是細密複雜且高難度磨合的開始。
當侯友宜的院長易,當柯文哲的院長難
最後,藍白對聯合政府、內閣制有相當共識,基於半吊子憲法增修條文,讓政府體制在總統制和雙首長制擺盪的空間極大,很大程度靠人治─權力者的自我節制,舉例而言,民進黨總統從陳水扁到蔡英文,毫不避諱把手伸政府運作;國民黨總統馬英九一度以「全民總統」自居,不兼國民黨主席,但行政、立法院兩院步調不一,最終是兼了黨主席,但勉強算是對閣揆指手畫腳程度最低的,甚至還吃了閣揆的閉門羹(二0一六年敗選,毛治國堅辭閣揆,拒不見馬),他的自我節制却被視為「無能」。
就談自我節制,侯友宜和柯文哲誰的權力自我約制力強?權力者的政治性格,很大程度決定政府運轉,僅僅是「多言」一項,侯友宜不是多話的人,即使當選,在國民黨裡都算是「弱勢(總統)」,選後組閣,黨的發言權勢必超過他;柯文哲却是壓都壓不住的金句王,選舉少了他,連新聞都不知怎麼發,當侯友宜的行政院長容易,當柯文哲的行政院長,不要說一日一句,每周一句,都能讓閣揆嗆得慌,從這個角度看,柯文哲當總統不如當閣揆,還能每天出一道題讓民眾選後繼續思考。
但對喜歡熱鬧的選民而言,投票的感性抉擇總能超越理性思考,政府運作穩妥與否,未必是選民投票行為的依據,這是民主眾聲喧嘩難免要付出的代價。台灣民主三十年,還走在不斷實驗的路上,藍白合,是一場驚險刺激的實驗,藍白不合,民進黨繼續執政,依舊是實驗,只是乏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