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貴為「國庫金雞母」,預計明年盈餘繳庫2000億元、創下14年來新高,卻遭外界質疑為了追求盈餘而扭曲貨幣政策,過去也有學者批評央行長年以來「阻升不阻貶」。前財政部長、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認為,央行未必阻升不阻貶,但從歷史經驗來看,確實只有在因應特殊情況時才會阻貶。
許嘉棟昨(15)日受邀參加上市櫃公司協會東方領袖講座,並以「對新台幣匯率應有的了解」為題發表演講,匯率影響層面不僅止於商品與服務貿易,也與資產、負債息息相關,尤其國外資產都以外幣計價,對於匯率波動更為敏感。
舉例來說,握有龐大國外資產的壽險業者,一旦新台幣匯率走強,就會面臨鉅額匯兌損失,「不要忘了,央行擁有的外幣也很多。」
央行真的阻升不阻貶?
許嘉棟指出,台灣外匯為數可觀,站在央行的立場,「一定不喜歡升值」,但也未必就像部份學者所言,央行總是阻升不阻貶,但通常是因應特殊情況才會阻貶。
回顧歷史,台灣外匯存底規模於1995年7月達到1000億美元,隨後面臨台海飛彈危機、市場資金外逃,外匯一下子少了170億美元。
經過一陣休養生息,外匯存底逐漸回升至900億美元水準,但驚魂甫定,1997年又爆發亞洲金融危機,新台幣也成為國際金融大鱷狙擊的目標。
當時就在央行的許嘉棟回憶,為了不讓新台幣貶值,央行不斷賣匯苦守,捍衛4個月打掉70億美元,後來實在撐不下去,只好放手讓它貶了。
內外交迫 央行不得不減少干預匯市
許嘉棟也說,談論匯率議題不能光看美元,還要衡量新台幣對外價值。觀察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2000年~2010年一直往下掉,自此以後又反向走升,呈現完全不同的趨勢。
究其原因,許嘉棟猜測是央行在2000年~2010年買了太多,導致國內資金逐漸氾濫、助長房地產價格走升,來自國內的輿論壓力開始湧現。
另一方面,外匯存底增加太快,引發外界質疑央行干預的程度,甚至多次列為美國匯率操縱觀察名單。在內外交迫的情勢下,央行不得不減緩操控匯率的力道。
許嘉棟分析,隨著央行減少干預匯市,未來新台幣走勢將由市場供需主導,短期會受資金進出影響,長期則回歸基本面,包括經常帳、金融帳變動以及美元走勢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