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逆風,習近平去上海有用嗎?經濟學者:北京根本抓錯問題重點

2023-12-01 15:30

? 人氣

但其他經濟學者認為,余永定的提議和中國政府的做法,不但沒能對症下藥,反而只會把中國經濟的無底洞愈挖愈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缺乏社會保障令人不敢消費

前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蔣豪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指出,余永定和中國政府對中國經濟的問題抓錯了重點。

他說:「由政府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雖然可以在消費環境不佳的時候,帶動一下民眾的消費信心,不過作用還是很有限,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蔣豪認為,減稅或許比大型投資,更能有效刺激民眾的消費意慾。

旅居澳洲的獨立金融學者司令認為中國內需不振的主因,不是老百姓沒錢可花,而是中國的醫療和社會服務保障頭重腳輕,除了那些有權有錢的政商階層高枕無憂外,一般的老百姓根本不敢消費。

「中國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老百姓不知道什麼時候要花很多錢去看病,尤其是有下一代的人,就更傾向把錢放在為下一代籌備資源這方面身上。不過人民根本無法認定到底籌備多少才夠,於是這就變成經濟的無底洞,只能不斷為下一代和自己籌備。這個情況一天沒改變的話,老百姓的經濟能力都不能釋放,」 司令告訴美國之音。

中國政府以「三級六等」的製度劃分全國醫療資源,當中最高級別的三級甲等醫院(簡稱「三甲醫院」),截至2021年末有1651間,當中北京市、廣州市、上海市和天津市四個大城市已有123間,光是北京市便有三十八間,比其他省份整個一個省的三甲醫院數量還多。於是一旦出現近日廣泛爆發呼吸道疾病案例需要求診的情況,便立即導致區內所有醫院人滿為患,病人就診須等候多個小時後,卻只能與醫生會診數分鐘的情況。

另一方面,根據中國國家健保局最新數據,於2022年底縱然中國參與基本健保人口高達13.45億人,佔總人數的95.34%,但比起2021年卻少了2,517萬人。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王超群撰文分析指,保費持續上漲和醫保受益面窄且不解決大病負擔等原因,導致中國許多民眾決定退保。

王超群舉例說,2003年新農合成立時,個人繳費是每年10元人民幣,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卻已漲到380元人民幣,對於底層民眾來說是不少的負擔。於是對中國人來說,社會無法保障他們的醫療需要,故此更需要「積谷防飢」。

而且人們對於中國的經濟前景也越來越不樂觀。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十月三十一日公佈當月的綜合採購經理指數(PMI),從九月的52.0跌至50.7,而且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更跌至49.5,是今年第六個月跌破50大關。雖然上月的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升至50.4,不過普遍分析指僅是受益於「十一黃金週」。由於近期沒有出現足以刺激經濟上揚的因素,因此預計十一月的採購經理指數進一步下跌的機會很高。果不其然,中國國際統計局11月30日報告說,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11月從10月的49.5下降至49.4,低於市場預期的49.7。中國非製造業PMI在11月從10月的50.6下降至50.2。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