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低迷之際,國家醫療保險也因保費上漲而流失超過千萬名保戶。《金融時報》10日報導,官方數據顯示,逾13億人參保的中國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在2022年度史無前例地銳減了1900萬名保戶。
中國醫保的參保人數可能會在今年進一步減少,官方和分析師發出了警告,截至2023年前9個月,有8個省份報告了參保數據,其中7個省份的參保人數相較去年同期都有下降的趨勢。官員和分析師認為,原因出在於保費和共付額的上升,以及醫保本身保障支付的範圍有限,再加上不少家庭收入減少,使得醫保支出超出了許多中國民眾的負擔範圍,尤其是農民與農民工。
這也引起對中國經濟的擔憂。恆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表示:「由於缺乏由高覆蓋率醫保引領的社會安全網,中國人被迫將收入的相當部分儲蓄下來,以應對嚴重疾病等不時之需。這就不利政府提振消費的政策,而消費被視為中國從後疫情經濟下行中恢復的關鍵。」
中國自1998年開始建立類似於歐美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其中醫療保險制度是重要支柱。然而近年來,人們需要支付的保費金額越來越高,個人收入成長卻相對緩慢,甚至可能是負成長,同時地方政府未能提供足夠的資金參與醫療保險計畫,導致醫療成本負擔轉移到保險持有人身上。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自2018年以來,基本醫療保險的最低保費已經翻了超過一倍,但在相同時期內,農民工平均工資僅成長24%。農村投保人若在大城市就醫,得面臨更沉重的共付額,有時得自行負擔高達醫療費的50%至70%。但到城市醫院就醫,才能享有更先進的設備與醫療技術。
由於保費和自付費用的上升,許多面臨財務壓力的民眾對投保的意義產生了質疑。湖南省45歲農民工袁立夏(Yuan Lixia,音譯)在今年退出了基本醫療保險。3月,他接受一項人民幣2萬元(約新台幣8.8萬元)的背部手術,而醫保僅僅支付不到40%的費用。他表示:「這份保險對緩解我的醫療負擔沒有太多作用。我還不如花更多錢買好的食材,來維持身體健康。」
曾是湖北省農村建築工人的55歲男子李維浩(Li Weihao,音譯)指出,在失業數個月後,他今年開始停止支付每年人民幣380元(約新台幣1670元)的保費。他說:「我需要充分利用我有限的儲蓄,醫保不是我的首要考慮。」
農村退保潮的「嚴重健康風險」
北京當局希望參保人數別再下滑,但安徽省的一位衛生官員覺得下降趨勢難以改變。他說:「越來越難說服農民加入醫保。」安徽省農村人口約2500萬,省內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在2022年已經減少了4%,並且在今年前10個月的數據中再次下降了3%。「很多人選擇不投保,」陝西省的前衛生官員徐玉才(Xu Yucai,音譯)表示。
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教授格魯伯(Jonathan Gruber)在內的學者呼籲中國當局加大投資以提升醫療保障,「這是政府介入並幫助降低這些成本的絕佳機會,這將改善農村人口的健康狀況,同時為中國提供迫切需要的宏觀經濟刺激。」
然而,大多數地方官員不認為北京當局會改變作法,這是因為當局的政策重心在減少公共醫療支出,以應對經濟下行的挑戰。安徽省的一名衛生官員表示:「我們一直處於壓力之下,需要不斷降低醫療開支。如果政府不願填補資金缺口,我們只能透過向民眾收取更多的費用來應對。」
一名熟悉中國財政部的消息人士警告,退保人數增加可能對發展不足地區構成「嚴重的健康風險」,一些農村和農民工家庭已經停止為他們的青少年子女購買醫保,這些父母希望孩子身體健康,不太需要用到醫保。「目前,這些父母只是想省錢,」他表示,然而一旦罹患嚴重疾病,「治療可能耗費巨額費用,甚至使一個家庭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