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觀察無論是台灣或美國的智庫研究人員都時常忽略這個現象:台灣選民對外交政策問題的重視在研究範圍內是無與倫比的 — 在台灣的政治格局中,沒有傳統的左派或右派的二分法,政治的中心分歧是親中和反中。這也是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先生所稱為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台灣人自古以來沒有自己治理過國家,總是淪為強權下面的一顆棋子,因此台灣現在政治氛圍經常以忽視有意義的國內政策討論為代價而將重點放在外交政策也是能理解的。
我認為這次選舉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因為台灣大眾普遍認識到所有三個政黨都有類似的外交政策立場,即維持現狀。根據10月的民調,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先生以約29.7%的領先,其次是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先生以25.6%,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先生以21.1%,而郭台銘先生遠遠落後。最近進行的民調顯示,賴的得票率在中30至40之間,而侯的得票率在30多一點,柯則持續下降。在民眾黨和國民黨之間進行「藍白和」談判失敗後,國民黨在民調結果中仍然相對強勁。我們看到選舉的核心問題是管理兩岸關係。儘管立場不同,這些候選人都主張一種「維持現狀」的版本—拒絕正式獨立和中國的「一國兩制」模式,同時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
賴清德先生要延續蔡英文女士的外交路線,但會面臨著回應中國對民進黨治理的行動的挑戰;國民黨的侯友宜倡導與中國對話和合作,以「親美和中」作為主軸;而民眾黨的柯文哲將自己定位為中間派,強調他有能力應對兩黨政治的缺點,並作為一個中立候選人平衡與美國和中國的關係。個人認為這三個候選人在外交政策方面本質上是相似的。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長期以來一直對台灣採取「戰略模糊」政策目的便是為了阻止台灣單方面宣布獨立和中國強制統一。儘管地緣政治氣候不斷變化,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日益升溫,但「戰略模糊」的政策仍然保持驚人的一致性。美國繼續通過軍售和政治支持來支持台灣,同時小心避免採取會顯著改變台灣海峽現狀的行動。這種做法表明不管選舉結果如何美國與台灣的關係都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轉變。台灣人民逐漸認識到現狀對美國來說是最有利的情況。因此這次總統大選是否能將更多精力放在內部政策問題呢?
現在是台灣選民將注意力轉移到國內的時候了。有幾個關鍵問題對選民來說至關重要:台灣經濟正在從衰退中復甦,三位候選人對與中國大陸關係和經濟復甦提供了不同的觀點。此外台灣能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台灣能源未來的辯論,特別是核能的角色,是一個需要選民更多關注和深入討論的領域。候選人對台灣能源組合和可持續性提出的不同方法需要進行全面評估和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