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安裝的工業機器人半數安裝在中國,今年11月,中國政府發布一項計畫,呼籲到2025年大規模生產類人型機器人。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隨著人口減少,中國希望機器人能彌補這個不足之處,並力爭成為機器人超級大國。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中國首次嘗試製造類人形機器人並未達到預期目的,2000年,中國國防科技大學一個團隊生產的機器人看起來像是行走的烤麵包機,被稱為「先行者」,並受到日本嘲笑,當時日本擁有更先進的機器人。
然而,中國堅持投入機器人研發。11月,中國政府發布計畫,呼籲到2025年大規模生產類人形機器人。中國對機器人的熱愛不僅限於那些能走路說話的機器人。產業組織「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表示,去年全球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有半數安裝在中國,以每個勞工的機器人數量來衡量,現在中國是世界上自動化程度第5高的國家。受到自豪感及緊迫的人口危機驅使,中國力爭成為機器人超級大國。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中國許多新安裝的機器人都是機械手臂,可透過程式設計在生產線上焊接、鑽孔或組裝零件。去年中國還生產超過600萬台「服務機器人」,它們可以幫助人類完成工業自動化以外的任務,包括在倉庫周圍移動與搬運箱子,或打掃旅館房間,廣州一家餐廳甚至是由機器人做餐與送餐。
習近平治下的機器人發展
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的共產黨來說,機器人發展是嚴肅的事情。中國官員認為,中國19世紀落後並受到西方列強的羞辱,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沒接受其他地方發生的科技革命,現在中國的目標是保持領先地位。恒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表示,官員曾用鋼鐵產量來衡量經濟發展,但現在他們關注安裝的機器人數量。
數十年來,中國讓世人矚目的經濟成長得益於3個主要因素:城市勞動力的激增、資本存量的大幅增加、生產力的提高。然而。如今所需的新基礎設施減少,15歲至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正減少,預計到2050年將下降逾20%。今年中國政府曾發布100個勞動力短缺的職業清單,其中製造業相關職位占41個,這些工作曾由大量年輕廉價的勞工從事,現在薪資較高,但勞工變少了。
《經濟學人》指出,因此習近平將提高中國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中國政府認為機器人在這件事扮演重要角色。多年來,中國當局推動工業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機器人密集,各省已花費數十億美元幫助製造商以這種方式升級。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經驗強化這種心態,當時無休止的封鎖措施導致工廠關閉,西方公司重新考慮其供應鏈。2022年底,中國政府忽然結束新冠清零政策,導致大量勞工染液,疫情再度擾亂了企業。如果有機器人,勞工的健康就不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