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發電燃料體積小,易於運輸與儲存,核電機組一次更換燃料可以使用18至24個月;核能發電成本中,購買燃料成本佔比低,故發電成本不因國際能源價格飆漲而大幅度波動。更重要的是,核能發電單位發電量的碳排,幾乎是各種發電方式中最低的,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侯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資料,每度核電生命週期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量為每度24克,與陸地及海域風電相當,而大型光電的排放強度為每度48克。
近年來,溫室效應氣體在大氣中的累積,造成氣侯的變遷,對人類的活動,甚至生存,帶來重大的影響。過去數年全球各地出現熱浪、酷寒、洪水、乾旱、與颶風等極端氣象幾乎已成常態,民眾意識到地球氣候變遷才是人類應該正視的關鍵議題。國際能源署認定人類要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核能是不可或缺的能源,歐盟已於2022年將核能視為淨零碳排必要手段,也認同核能可以視為綠能。俄烏戰爭與中東再一次的兵凶戰危,讓世界各國認知能源供應的不虞匱乏與價格穩定,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根據國際核能組織的資料,世界上有50個國家準備擴張核能佔比,開始興建核能電廠或規劃核能的使用。核能復甦已是國際趨勢。
核電廠安全與核廢料處置的疑慮
不可諱言的,核能發電的使用確實是一個具爭議,且有多層面向的議題。能源的使用是一項選擇,即然是選擇,必然要考慮國家特殊的天然條件與地緣關係,當然不可避免的會摻雜個人主觀的認知與價值觀,也與國民對能源議題的了解程度有關。
長久以來,反對使用核電最重要的原因,為對輻射的恐懼,擔心核電廠發生爐心熔毀事故,導致放射性物質的外釋,對民眾造成健康的影響,以及憂慮無法處置含有長半衰期放射性核種的高階「核廢料」。
趙嘉崇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工博士,曾任職美國的電力研究院(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EPRI),專責於核子動力反應器安全分析與評估相關研究的督導與規劃,對於影響核能業界的三件事故,美國三浬島、前蘇聯車諾比爾、與日本福島事故,有透澈的了解。趙博士也曾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學客座,擔任享譽國際的核能期刊的編輯,趙博士在核能領域的學術界與產業界都頗負勝盛名。他於2022年出版A Complete Perspective of Nuclear Energy,中譯為「全面透視核能」該書中,對核能發電的基本原理,核電廠技術、核能安全、核武擴散與核廢料等議題都有著墨,深入淺出,是了解核能絕佳的工具。該書的重點可以說是闡述核電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