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日前接受Podcast節目專訪,指邦交國數目是迷思,零邦交都沒關係,與副手吳欣盈批判外交部是「斷交部」論述不同,引發討論。對此,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黃奎博說,總統蔡英文執政7年多,邦交數從22掉到13,呈現40%的衰退,而且沒有政務官員要負責,或許邦交國僅剩13個,但台灣卻仍然活躍在國際舞台上,所以有「邦交無用論」,但這是非常沒有國際觀和外交戰略觀的說法。
黃奎博質疑,如果正式外交關係和邦交國都不那麼重要,為何各國都在維持相互外交承認和派員參與國際組織? 為何各國的外交部都持續各自的人力及預算? 還不如交給一個公辦民營的基金會或旅行社去負責相關的國際送往迎來就好了。 在全世界沒有邦交,只剩所謂的「實質關係」,我國的主權地位會就跟無國家承認的非洲索馬利蘭一樣,這是柯文哲想要的嗎?
黃奎博指出,如果沒有正式邦交,在各個主流國際組織的有意義參與(meaningful participation)上,哪國會幫我國正式提案?就以這個世紀而言,美、日、加、澳、紐、歐洲國家都沒有過,甚至陳水扁總統時代(2007年)想用「台灣」為名正式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日本和歐盟近30個代表全部投票反對,支持這個大膽提案的只有我大多數的邦交國。
黃奎博:中共打壓下邦交更具有互惠性質
黃奎博強調,在中共打壓我方外交空間的時候,邦交其實具有更明顯的互惠互利性質,亦即我們給予邦交國(教廷國除外)經濟與發展的支持,而邦交國給予我方外交權利上的支持。也因此,根本沒有什麼邦交國依賴我國的問題,因為我國在國際正式外交上也依賴邦交國,這叫做相互依賴,有官式邦交、正式以會員身分參與國際組織,中華民國才被對方國認為有國際法人資格,也才能更有力地主張國際法所賦予的權利,例如伸張領土(海)主權及其權利。
黃奎博說,我國雖然有100多個駐外館處,許多外交人員尚能執行部分的外交政務和領務工作,但仍無法跟駐地的其他國家外交官平起平坐,包括參加外交使節團活動,「實質關係」或「事實承認」(de facto recognition)這種關係是非正式的、暫時的,無法取代政治外交關係。很遺憾,有些政治人物因為長期被國際主流社會貶抑久了,就逐漸習慣並且試著自我合理化這樣的狀態。
黃奎博提到,例如最近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舉行的第28次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 28),就看到了我國缺少有力的正式外交關係的缺憾。民進黨政府的環境部長可以飛抵當地,但無法進入COP 28正式的「聯合國官方藍區」,只能在場外與其他相關方進行「場邊會」。中華民國曾在2015年馬英九政府時期,由環保署長領軍進入「藍區」,但從幾何時,官方新聞稿又回到只提及「場邊會」有幾次,相關人員層級和成果要靠人民自己想像,這樣和稀泥交差的做法應受公評。
最後,黃奎博強調,蔡英文及其國安團隊如果真的知道邦交國的重要,就該正視和思考過去台海兩岸曾在邦交爭奪戰休兵的事實,切實找出暫時可行的解方,而不是任憑邦交數類似斷崖式下墜,同時向中國大陸在迦納、蓋亞那、密克羅尼西亞等國發起外交挑戰又不成,結果很可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